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常态课教学模式2012-10-2919:17|发布人:小纳妮|阅读:792|在前阶段常态课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敢让学生放手自主学习的现象,课堂上仍是教师说得多,学生收获少。为了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经过讨论验证,探索总结出了“引题解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自主感悟——梳理升华——积累运用”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切实做到学生有困难时帮助、有疑惑时解答、在迷茫时引导。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实施此模式时要坚持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年级段的特点。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就决定着教学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希望大家在施教过程中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此模式,争取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每一节语文课中有所收获,让所有的孩子在小学都能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教学模式和操作方法详解如下:第一课时一、引题解题教师以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巧引课题,学生试解课题。有的课题难以直接解题,可以让学生做猜想或提出问题。比如: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或还想知道什么?这儿注意要引导学生抓题眼,通过题目首先找到文章的中心或重点要突出的内容。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拟题的好时机。二、自读课文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或同伴、小组互助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将生字、生词、多音字读准确。小组成员间可以接龙读一遍。2.检查自读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看学生是否能读准、读顺,不添、不丢、不错;学生出现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予以纠正,让读错的学生在读一遍,直到读正确为止。建议教师在指定学生朗读时要随机让学生接读,使全体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倾听朗读。必要时甚至打破自然段的界限,但次数不要过多,以免破坏文章的连续性和学生的思维。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设计。中年级学生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果达不到或者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建议此环节可以放在“质疑问难”之后。如果在前面的“解题”环节中,学生通过题目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疑问或期待,在这儿可以让学生谈谈。四、质疑问难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2.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保证每个人都要发言。各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成员帮助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录好。中年级可以用口头语言交流,让小组成员都在书上相应处做好标记;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做好书面记录,准备上交教师。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些简单的可以当场解决(可以是其他小组学生解决,也可以是教师解决)。如果还有解决不了又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可留在第二课时教师“梳理升华”时继续探究解决。质疑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去,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把小组合作指导好、调控好,最好选好组长,分出步骤,轮换发言。五、布置作业或整理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检测上节课所学内容,如生字词检查,听写句子,概括课文大意等。这要根据所授的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而定。可以让同桌间互判,也可以暂时先放起来。此环节虽然传统,但直接有效。二、自主感悟这一环节就是充分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尽量不做过多的引领。这也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好时机,以便梳理升华时有针对性。1.在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后,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具有引领性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让学生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品读文章,有话可说。比如: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你最喜欢文章的什么?喜欢哪个人物?文章的哪个地方让你感动?等等。在这些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加上“为什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从而学会感悟。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划,高年级还要边做批注。3.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巡回,以便掌握情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