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作业设计南通市跃龙中学邓荷蓉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刀切”这一传统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这也导致了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撑理论(即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并且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那么如何来设计分层作业呢?按知识难易程度设计按知识结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作业,一般可以把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是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主要适用于基础差的学生。B是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适合于中等学生。C是创新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探究发现、拓展延伸,一般适合于优秀学生。这种梯度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能真正喜欢语文,乐于做作业。按作业量的大小设计根据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认知水平对作业量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某些书写速度较慢、学习困难、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简单作业,使这些学生易学、乐学。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拓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优秀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使他们“吃得饱”。这样的分层设计,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信任每个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通过不同作业量的训练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自主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按完成作业时间的长短设计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给学生作业分层。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到家后完成,不在布置其他的作业。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巩固了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针对优等生做作业速度快、准确率高的情况,除了要求其完成作业之外,还可对其适当布置课外作业。由于分层作业的难度适宜,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灵活,无疑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的同时,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实施分层作业后,各类学生的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优等和中等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思考,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春》作业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认识并会写19个生字。正确读写“朗润、酝酿、婉转、静默抖擞、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字词。2、通过预习及课堂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课下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4、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作业设计<一>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春天的美文佳句2、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后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能正确解释词语意思。3、读了这篇课文我有哪些疑问?<二>课堂练习1、说一说:谈一谈本文描写了“春”的哪几个方面?2、评一评:读读生字词,说说词语意思,讲讲课文内容,看看谁的预习最充分。3、写一写:书写本课生字,要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又美观,并能正确解释词语意思。4、读一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美好的句子。5、议一议:本文围绕“春”字依次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6、背一背: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三>课后作业1、字词训练(1)读准字音;(2)辨清字;(3)识记词义;2、课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