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思想内涵;2、体会词的艺术特点,了解李煜词风。教学重点1、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2、分析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体会词的艺术特点,了解李煜词风。教学思路以“读”为中心,通过品读、赏读、美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李煜的词情词味词风。教学内容通过品读、赏读、美读,把握词人的情感,体会词的艺术特点,了解李煜词风。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教学步骤品读——赏读——美读设计理念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即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外在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2、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注重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组织形式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学生欣赏。引入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终日过着“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这一天,他有感而发,作了《虞美人》一词,令歌伎们演唱。宋太宗闻听,大怒。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中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工书,善画,通音律,诗、词、文皆精通。他的词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叙写宫廷的豪华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后期主要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沦为囚徒生活的痛苦。后人评价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二、品读1、学生自由初读全词,整体把握词意问: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提示:“愁”。往事、故国、改,三处是重点?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体味词的情感情味。让学生找出词中韵脚,说说韵脚的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明确:“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韵脚的变化与作者的心情起伏相照应,使词的形式、内容和情绪达到高度统一。3、学生聆听徐小凤演唱《虞美人》。三、赏读采取评点赏析法,指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分组质疑、释疑,然后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可能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呢?明确: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还不如早点结束的好。可见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悲苦不得而知。2、对李煜来说,所“改”的仅仅是“朱颜”吗?明确:不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教师点评:是啊,锦衣玉食、朝歌夜弦的生活,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如今,都已烟消云散了,怪不得他叹息道“往事知多少”啊!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时的无限怅恨之情。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之多;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赋予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教师点评:无怪乎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四、美读让学生再次聆听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