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案例与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4课《麦哨》。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3.重点探究“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件事,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初步了解“抓住典型事物具体写”的选材角度和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谁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或者现在还在乡村生活?采访举手同学,你觉得农村生活美么?(美,你觉得什么最美?不美,为什么?)让我们一同欣赏一组美丽的乡村图片,感受诗人笔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田园风光。你有过这样的感觉么?面对美景,我们往往不知如何描述,如何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麦哨》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绘乡村,描绘乡村孩子独特的生活吧!二、检查预习:1、读过两遍以上,能流利的朗读,读准字音的同学加两颗星。2、同桌互相读课后8个生字,互相听写,没有错误的同学再加一颗星。三、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读课文1、准备好笔,做好动手阅读的加一颗星。2、仔细看看课文导读,明确要求。明确要求的加一颗星。3、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找一找文章写了哪些内容?4、你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把想到的词语写在课题边。交流(麦哨、割草孩子、田野美景、草地游戏、采茅茅针)明确那几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画够5个关键词的加两颗星,不足的加一颗星。(欢快,快乐,柔美,自由,丰富多彩)写出一个可加一颗星。四、细读课文,品味快乐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a.吹麦哨,谁知道麦哨是什么?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找一找写麦哨声音的词语(一声呼,一声应。欢快,柔美。呜卟。)读着读着,你们会发现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些词语,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生:首尾呼应)想不想体验一下吹麦哨?(指导学生吹麦哨,体会学习标点符号在声音描写中的运用)学生吹麦哨,吹出一声呼,一声应的效果。b.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c.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d.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e.我最喜欢采吃茅针图,因为作者把茅针写得很好吃,我也想尝尝。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尝尝呢?“想”师:好,现在老师就满足你们,请伸出双手,假设你手上就有一根茅茅针,来,我们先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动作)有没有感觉到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从舌尖直沁肺腑呀?(最好采集一些茅茅针或者用棒棒糖代替茅茅针,让学生表演吃茅茅针的过程,表演好的直接奖励)生自己边做动作,边读课文。3、总结,谈感受。师:乡村的孩子可爱么?他们的生活美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指名谈感受。(导: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是如此地贴近大自然,他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中玩耍、嬉戏。他们的童年是幸福而又快乐的。)五、享受快乐你想不想和他们一样幸福快乐的吹响麦哨吗?那么你首先要会做麦哨。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