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隧道浅埋施工及质量通病防治**摘要:结合新奥法及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局下发《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及****指挥部学习标准化中介绍了公路隧道进洞口施工质量的控制与施工方法以及公路隧道中的质量通病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关键词:公路隧道浅埋段施工;质量通病、质量控制。1概述随着现代交通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速公路的隧道比均在30%~40%以上,隧道工程成为****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全国公路隧道从以前的两车道隧道,发展到了如今的三车道隧道、四车道隧道和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分岔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公路隧道中多为山岭隧道,而山岭隧道常常采用矿山法,矿山法又分为传统的矿山法及新奥法,而新奥法在隧道进洞口浅埋段施工、安全、质量的控制起到工程建设的关键作用,本文重点讨论结合新奥法提高隧道进洞施工及过程质量的技术措施。2做好围岩的施工分级判断根据**隧道工程而言,隧道地质条件在设计阶段进行了初步勘察,但是因为地质条件、勘探工艺和勘察手段的限制,设计阶段勘察所获取的地质信息一般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设计阶段的围岩分级与实际地质不一定相符,必须通过施工阶段超前地质预报进行修正,能更好的使隧道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优化设计,减少安全事故,提高施工进度。在隧道进出口施工过程中,结合新奥法,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要求,尽早成环,必须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结果,配合现场设计、监理、业主、施工四方对围岩级别的重新评判来指导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动态地及时准确判定围岩级别。3重视隧道浅埋段施工的力学问题**隧道进场后,**端因条件限制,进场便道、场地等不具备施工条件,只好从出口先掘进,,征地等各项已经完成,生活区及拌合站在**端左侧,按标准化要求建设好,而凉水井隧道**端地质条件存在浅埋,ZK10+855~~ZK11+103段围岩原设计级别为SF5A+,浅埋段的最小埋深才3米~~5米之间,地质围岩全是粘性土,进洞前超前大管棚施工长度为30米,钢管轴线与衬砌外缘线夹角1'~3';施工过程中,钻孔后局部无法把30米的导管安装完,孔内局部存在坍孔,采取相应措施,1:加大钻孔孔径到140MM,采用根管钻孔施工。保证管节长度并节头错开,同一个段面不超过50%。导管安装完成后,采用单孔号先错开注浆,采用KEY50/70注浆机注浆,因土质为粘性土,现场注浆扩散效果差,扩散半径在0.3~0.5米之间,局部浆液已渗出坡面,造成管棚周边注浆不形成整体,围岩无自稳能力。地表加固采用周边先用小导管(设计5米)按梅花型1.5米的间距地表注浆加固。完成后在仰坡地表预埋监控点,并按照设计要求跟踪数据,经监控点反复跟踪,围岩已存在稳定状态,并开始准备进洞施工,施工时间合理的安排在2013年10月底,工期刚好错开雨季,前期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均到场,,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进洞施工,开挖桩号从ZK11+103开始倒坡掘进,同时要求二衬台车进场,并同步拼装;开挖方法采用严格按V级环形开挖留核心土的开挖方法掘进,根据SF5A+段设计预留变形量为15CM,而现场实际加大到40CM,开挖后洞内拱顶,拱腰两侧,边墙两侧均预埋沉降观测点,但在在开挖掘进过程中,拱顶下沉、收敛数据因开挖进尺的前进而加快下沉量,核心土开挖到20米,边墙开挖15米时,拱顶下沉变形量还剩余20CM,且在0.2MM/D以上的速度下沉,为了安全,现场责令停止掌子面掘进,并施作边墙临时仰拱,并用锁脚小导管注浆围岩支撑,加快工字钢尽快成环,并按每延米18根直径为42MM*4MM长度为3.5米的地表注浆小导管对地表注浆,完成后施作仰拱钢筋混凝土,仰拱施工长度控制在3~5米之内,完成后施作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经监控数据结果变形量还剩余10CM,拱顶下沉量才停止下沉。控制在围岩稳定后掌子面开始掘进,依次循环施工,并加大监控量测,当掌子面开挖到50米,仰拱完成35米,停止掌子面掘进,并浇筑第一模二衬混凝土。4制定合适的施工措施**在各标段隧道施工中,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举例说明,聘请质检站领导**对隧道新奥法各项通病一一讲解,举例。因为当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