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额叶前部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一、额叶大脑半球-额叶图2-1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结构及功能区1、额叶的机能区(1)第一躯体运动区—Brodmann4区(2)运动前区—Brodmann6区(3)头眼运动区(同向侧视)–Brodmann8区(4)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44区(5)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Brodmann8区)(6)前额叶皮质—Brodmann9,10,11,12,13,24,32,45,46,47区2、额叶的纤维联系(1)传入联系—皮质:视觉、听觉、体感皮层皮质下结构:尾状核、丘脑背内侧核、杏仁核、下丘等(2)传出联系—皮层:视觉、听觉、体感皮层皮层下结构:尾状核、丘脑背内侧核、杏仁核、海马、下丘脑等3、额叶的机能1)躯体运动2)言语表达3)工作记忆4)计划、监控5)注意、情绪6)抽象、意志(1)额叶的躯体运动障碍1、通过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对侧倒置支配躯干和肢体肌肉的随意运动2、通过上、下两级神经元支配躯体四肢肌肉3、额叶损伤出现对侧肢体瘫痪,额叶不同部位的损伤出现肢体不同不同部位的瘫痪(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1、运动障碍---中央前回病变:多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以偏瘫多见,但也可见单瘫。根据损害部位或范围的不同,瘫痪程度亦有所不同。①运动区全部受损时,产生对侧半身瘫痪,或称偏瘫,即中枢性面瘫和上、下肢瘫痪。在损害初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而后可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硬瘫)。偏侧身体各部位的瘫痪程度亦有不同,一般上肢较下肢严重;肢体远端较近侧端严重。②累及运动区下部,可仅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③累及运动区中部可表现为对侧上肢单瘫。④累及运动区上部,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脑膜瘤,以及运动区上部的胶质瘤可首先出现对侧下肢单瘫。•此外,在运动区下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可先后递次出现中枢性面瘫、上肢瘫和下肢瘫;运动区上部病变在发展过程中,则依次出现下肢瘫、上肢瘫和中枢性面瘫。这样不仅能了解病变侵犯的范围,而且也可了解病变发起的部位。(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2、局限性癫痫抽搐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面、手、足或一个肢体,为时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有时癫痫由身体某部分开始后,抽动逐渐按解剖学的排列顺序向外扩延,最后引起全身性大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一般在大发作后,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抽动的肢体常有数小时或1~2d的暂时性瘫痪,称为癫痫后瘫痪或称托德(Todd)瘫痪,不久瘫痪的肢体即可恢复。这种暂时性瘫痪,对病变的定位诊断十分有价值。此外,运动区病变常同时累及运动前区、感觉区和运动语言中枢等,故多同时伴有邻近区受累的症状。⒈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3/5外外侧、桥脑基底部、延脑锥体侧、桥脑基底部、延脑锥体躯干四肢骨骼肌躯干四肢骨骼肌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锥体交叉锥体交叉脊髓内逐节交叉脊髓内逐节交叉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⒉⒉皮质核束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中央前回下1/31/3部皮质部皮质皮质核束皮质核束经内囊膝经内囊膝口裂周围表情口裂周围表情肌、舌肌肌、舌肌至对侧至对侧桥脑、延脑分出桥脑、延脑分出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脑干内不同平面分出脑干内不同平面分出至同侧、对侧至同侧、对侧动眼神经核、滑车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核、面神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脊髓核副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