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梦中作》•一个人在夜凉如水、万籁俱静中吹笛。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遍布满地,使得夜色扑朔迷离。沉迷于棋局之中,当一局终了却发现早已换了人间。当酒兴过了之后,思念家乡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无奈。(1.)本诗作于因支持新法而被贬谪之时。①用“路暗”“酒阑无奈”写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一个“客思家”见出作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齐安郡晚秋•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析。颔联中写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简译)看似闲适自得(情);但颈联接着写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简译)却以此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对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游庐山宿栖贤寺翻译:•老屋清冷躺不住,坐起来披着破皮袄意兴阑珊。•夜半的明月照耀着群山,恍如白昼,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1.动静结合的手法、视觉听觉相结合。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上句写月色澄明之状,下句叙泉水奔流之态。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营造出山地夜间特有景色。•2、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山行即事(创新)•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色丽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可体会出“山行”者的神清气爽。•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