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机制、诊断和急救处理兰大二院急诊科陈天铎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以下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危重症时如不及时处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乃至危及生命。临床特点为: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意识障碍等,诊断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其结果分为Ⅰ型呼衰(低氧血症型)、Ⅱ型呼衰(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一、病因呼衰病因诸多,大多来自肺和气道本身,也可来自肺外。凡是能阻碍外界空气与肺内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任何病因,均可引起呼衰。1、呼吸道病变COPO为最主要原因,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扩、异物阻塞、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等。2、肺组织病变各种重症肺炎、ARDS、重症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各类肺泡炎、尘肺、放射性肺炎、侵及肺的结缔组织病、各种吸入性损伤、氧中毒、广泛肺切除、急性高山病、复张性肺水肿等均可造成严重气体交换障碍,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3、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毛细血管瘤等,以及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等。4、胸廓病变严重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类风关、广泛胸膜肥厚粘连、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廓畸形、胸壁外伤等。5、神经中枢及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脊髓灰白质炎、多发性神经炎、严重低血钾等影响呼吸肌收缩,镇静剂或麻醉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和脑肿瘤等影响呼吸驱动和调节,最终导致呼衰。二、呼衰的分类1、按动脉血气分析(1)Ⅰ型缺O2而无CO2潴留(PaO2<60mmHg,PcO2降低或正常)(2)Ⅱ型缺O2伴CO2潴留(PaO2<60mmHg,PcO2>50mmHg)2、按病程及发作情况(1)急性呼衰(2)慢性呼衰(3)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指在慢呼衰的基础上,因合并有呼吸系统感染或气道痉挛等情况,出现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PaCO2明显上升和PO2明显下降而称之。其归属于慢呼衰,但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衰的特点。3、按病理生理不同分可分为泵衰竭(如神经肌肉病变)和肺衰竭(如气道和肺实质病变)。前者是指因呼吸驱动不足或呼吸运动受限引起,后者是指因气道堵塞、肺本身或肺循环病变引起的呼衰。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1、通气不足静息条件下总肺泡通气量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O2和CO2分压。如通气量不足,产生缺O2和CO2潴留,为Ⅱ型呼衰。2、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为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为5L,V/Q为0.8。如>0.8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通气;如<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就进入肺静形成肺动-静脉样分流。V/Q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CO2潴留,为Ⅰ型呼衰。3、肺动-静脉样分流由于肺实质病变如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肺动-静脉样分流增加,导致缺O2。4、弥散障碍CO2弥散能力是O2弥散能的20倍,故出现弥散障碍时为单纯缺O2。5、氧耗量增加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增加氧耗量。总之,导致缺O2的因素有通气不足、V/Q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和分流等,而促CO2潴留的原因主要为通气功能障碍,通气不足。因而一旦出现PaCO2增高,即表明通气严重不足,往往伴有严重的缺O2(未O2疗的情况下)。急性衰竭急呼衰指原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变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呼衰。因病变发展迅速,机体尚未建立有效的代偿,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患者生命。急性呼衰是临床急危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一、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窒息、重症哮喘、胸部外伤、急性肺水肿、脑炎、脑外伤、电击伤、药物麻醉或中毒等,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刺激性气体吸入、严重创伤、休克、严重呼吸系统感染、ARDS等。ARDS由于其高通透性的肺水肿,而致急性换气功能障碍,顽固性低O2血症和呼吸窘迫,治疗难度大,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二、诊断有上述病因及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意识障碍等),血气分析符合呼衰诊断标准(PaO2<6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