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定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BartIett将AAD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BartIett美国波士顿塔夫斯大学医学院病因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敏感菌受到抑制,非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常见药物: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类、氯霉素、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发病机制(一)腹泻的原因:1、肠道菌群失调可致肠道屏障功能减低,某些外来细菌或过路菌在肠道定植并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从而导致腹泻或肠炎。菌群失调的病原菌:变形杆菌属、原先寄生于肠道的金葡菌、白色念珠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发病机制(一)腹泻的原因:2、使用抗生素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其对糖类的代谢降低,糖类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3、具有去羟基作用(尤其是7a-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使小肠内未被完全吸收的初级胆酸不能在结肠内进一步去羟基变成次级胆酸,导致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发病机制(一)腹泻的原因:4、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吸收障碍性腹泻;5、另外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快,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这些均可导致运动性腹泻运动性腹泻。发病机制(二)肠炎的原因:致病菌分泌的毒素可与肠道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肠炎性腹泻,严重者可致伪膜性肠炎(PMC)。最常见的致病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发病机制(二)肠炎的原因:艰难梭菌的致病菌株能产生2种毒素:1、毒素A(肠毒素):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A介导的炎症反应。2、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A通过毒素B可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质浓缩。艰难梭菌与索氏梭菌有交叉抗原,能被其毒素中和,直接损伤肠壁细胞,造成假膜性结肠炎。致AAD危险性①广谱抗生素:广谱青霉素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青霉素类中以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报道最多;头孢菌素类中以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致AAD危险性②主要经胆汁排泄,导致肠内高浓度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哌酮等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对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较为敏感;克林霉素抗菌谱与林可霉素相同,且有更强的抗厌氧菌作用,以上2种抗生素也主要由胆汁排泄,是艰难梭状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因。致AAD危险性③联合使用抗生素;④抗生素使用疗程:越长越容易。高危因素高龄(≥60岁)危重患者、原发疾病重的患者易发生AAD医疗干预措施越多、住院时间越长,AAD发生率越高。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抗肿瘤化疗、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使用抗肠蠕动药物、使用抑酸剂、血清中拮抗A毒素的IgG抗体水平低等。临床表现腹泻常发生于抗菌治疗的过程中或停药后1~2周内,最迟可发生在治疗疗程的第10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假膜性肠炎两种类型,前者病情较轻,后者严重甚至致死。腹泻伪膜性肠炎腹泻轻~中度,水泻为主血便,粘液血便,块状或条状假膜;常伴电解质紊乱毒血症轻重,高热,以至中毒性休克结肠镜检粘膜正常或轻度充血水肿有灰黄或灰白斑块状假膜粪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低高(90%)细胞毒性试验低高(96%)治疗停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甲硝唑预后较好差,病死率20~30%,重症病人可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休克、DIC、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肠麻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两种常见临床表现比较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AAD诊断标准;一般认为任何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或住院72小时后发生腹泻,其粪便性状为水样或糊样,一日≥3次,连续2天以上,均应考虑AAD的可能。诊断对AAD中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美国的诊断和处理指南,指明确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