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良师学习体会勤拂明镜台,勿使惹尘埃——良师兴国征文XX县区华州中学赵珍珍流动人口,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监护,思想心理特别需要呵护。感恩、顽强、合作等意识已荡然无存,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很可怕。他们太需要爱的教育,寻根教育,这个根,就是心灵的家园。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美德,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灌注在中华儿女的心田;像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们生活中,爱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如一道春风般和煦,如春花般灿烂,如春雨般滋润,充满爱心的真诚举动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朵缀满爱的微笑,能温暖他人的心田;一次充满爱心的援助,能唤起世间冬眠的爱心。所谓大仁必大义,大爱必大勇。爱能使人变得更高尚,能使我们的家园洋溢着和谐与快乐,能使一个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战胜于朝庭。我们也许生得平凡,就像小草,但任何人不能拒绝我们活得善良与崇高,让我们学一学“微尘”吧,行动起来,把爱盛满心房,去访问世界,一路播撒爱的星光,照亮夜行人的征途;小溪潺潺,那是我们的爱在流淌,汇集成爱的河流,奔向浩瀚的海洋。阅读能让人明智、灵秀,使人理智、庄重,的确如此。我的一个学生,性格顽劣,善念尚存。我就送他一本书,是屈文平的《渭之南》,书中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同州大地,细沙古道,后土如斯;老屋北院,黄牛力耕,油灯如豆;土布经纬,秦人秦声,洛河漾波,在水一方。揽书入怀,格外亲切。憨厚的犍牛、油亮的木桩、简易屋檐下堆放的柴禾、萌动的杨絮,“麦糠”“麦秸”“牛草”“地窖”,《北院》中这些意像让读者看到了远古的炊烟,地窖中储藏的,是青黄不接第1页共2页时的希望,是对日子的甜蜜的向往。《父亲的烧饼》,其实就是父亲默默无语的关爱,这种关爱来自农民最朴实可爱的想像。试想想,在一个现代都市里奔跑的烧饼,旋转的是父亲那颗挚朴的细微的熨帖的心,儿女事干得再大,也永远没有跳出父爱的心灵广场。《父亲和牛》,牛就是家里的一口人,几碗麸子,一把盐,父亲精心地拌料,给牛粪铺上细沙,用铲子给牛修脚,拍打牛身上的牛虻,父亲以虔诚的心与牛结为兄弟,父亲牵牛,套牛,有事没事与牛在田间散步,和牛一起和庄稼对话,与土地交流,收获着憧憬与信心,曲辕犁画出了儿子上大学的梦想。这里,作者以尊崇与膜拜的笔触,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牛作一个图腾在这里升华。百善孝为先,作者在对故乡对自然尊敬回溯的同时,又高扬“孝”的大旗,《瞎婆》中阿法对瞎婆的不离不弃,孝感天地;《五奶奶》,是对乡情乡韵的最完美的一次诠释,三寸金莲的五奶奶骂街的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骂的原因当然是媳妇儿子不孝,声嘶力竭时,早有村民送上油泼辣子馍夹菜、热气腾腾的面条,吃完再骂,其神可嘉,其情可叹。孝道,在这一个个醒世恒言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我引导他去阅读,去理解,去体悟,他情到深处,泪光点点,似有悔悟之心。通过阅读,让他体会到来自远古的柴禾的温暖,来自石器时代的真善美。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劳动与殷切期盼,他好像变了一个,变得积极主动、聚精会神了。一匹狂飙的野马找到了方向,一颗心找到了根的魂魄,在内敛中成长。我坦然,我欣然。阅读,让世界充满爱。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本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本想亲吻一片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