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林昌松概说一.七种病证的概念(一)惊悸——惊是受外界惊恐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悸是由气血虚弱、心失所养而引起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的症状。(二)吐血——血从口中吐出.(三)衄血——鼻、齿齦、耳、舌及皮肤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概说(四)下血——大便出血。(五)胸满——是瘀血中的一个症状。(六)瘀血——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瘀积于器官内的。二、七种病证合篇的意义这些病证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所以合为一篇论述.[内容介绍]一、惊悸(一)成因从脉象论述惊悸的成因[原文1]寸口脉动——惊:惊自外来,“惊则气乱”故脉动不宁弱——悸:悸自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无力[内容介绍](二)治疗1、火劫致惊的治法[原文12]病机——误用火劫,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治法——通阳、镇惊、安神桂枝汤去芍——助心阳龙、牡——固摄镇惊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内容介绍]2.水饮致悸的治法[原文13]心下悸——水饮凌心,心阳被遏(病机)治法——蠲饮消水、宣发阳气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发阳气,协半夏通阳化饮二、吐血、衄血(一)成因[内容介绍]1、嗜酒是吐血的原因之一[原文7]酒客咳,必致吐血——极饮过度,胃有积热,上熏于肺,咳伤肺络。2、衄血与季节、经络关系[原文3](二)辨证吐衄、下血脉证[原文5]面无血色——失血则气血不能上荣无寒热——内伤[内容介绍]沉-主里,侯肾弦-肝脉脉浮弱,手按之绝——阴血亏损,阳气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下血烦咳、吐血虚阳上扰心肺脉肝肾阴虚,阳气亢逆,血随气涌衄[内容介绍](三)治疗1、吐血属虚寒的治法[原文14]吐血不止——失血过多,中气虚寒(病机)治法——温经止血柏叶——止血马通汁——止血,引血下行干姜、艾叶——温经[内容介绍]2、吐、衄血属热的治法[原文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阴不足,阴不足则阳独盛,迫血妄行。治法——苦寒清泄,降火止血。连、芩、大黄——苦寒清泄(四)预后1、辨脉证以决衄血预后[原文2][内容介绍]尺脉浮——相火内动阴虚火旺,迫血上升——衄未止目睛晕黄——肝有郁热晕黄去、目睛慧了——肝肾虚热已退,阴复火降血宁——知衄今止[内容介绍]2、从脉证论述吐血的预后[原文6]脉数而有热——阴血消亡,气火亢盛咳逆上气—气火上逆死不得卧——阳盛于上,不入于阴三、下血证治(一)虚寒便血证治[原文15][内容介绍]下血,先便后血——远血:脾气虚寒不能统血(病机)。治法——温脾摄血。黄土、术、附——温中祛寒,恢复脾脏统血功能。草、地、胶——养血止血。(二)湿热便血证治[原文16][内容介绍]下血,先血后便——近血:湿热蕴于大肠,迫血下行(病机)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行瘀赤小豆——清利湿热当归——活血行瘀四、瘀血(一)成因[内容介绍](二)证治1、瘀血的脉证[原文10]2、瘀血的治法[原文11]如热壮~反无热——阴伏,是瘀血:热伏阴分,瘀血郁热。治法——当下之(下瘀法)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