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主要表现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所谓“分裂”即病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现实相脱离。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以阳性症状(幻觉、妄想)为主,Ⅱ型则以阴性状症(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为主。本章所述药物多对Ⅰ型治疗效果好,对Ⅱ型则效果较差,甚至无效。+++、女、20岁,大一学生。于到我处咨询前1年余,读高三,学习很紧张,出现失眠,多疑,认为门外的行人和楼上的邻居故意弄出声音来影响她,让她不能好好地复习功课。别人的咳嗽声、走路声音都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为此,常无故发大火,冲到邻居家,大吵大闹。读书时不能在房间里读,要到卫生间里才能读,说卫生间里更安静。当时,她父母发现她精神不好后,带她到一家医院门诊求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等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改善。之后,患者继续读书上学并考上大学。她上大学后,害怕别人知道她服抗精神病药物,有精神病史,会影响她的名誉,就自行停药。患者停药不久,又出现失眠,多疑,认为有人在她宿舍安装了监视器,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范围,她无论是在做什么,楼上的同学就马上会知道,并发出一些声音来暗示她,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她现在在做什么。为此,常常半夜里不睡觉,拿着一个手电在宿舍里照来照去,看房间里到底有没有监视器,同宿舍同学认为她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她却觉得这是同学是和她过不去。对同学态度差,认为老师也对她不好,成天疑神疑鬼地,认为别人都是针对她,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老师看她精神状态不好后,通知她父母。患者在她父母要求下来我处求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遭遇事件。精神检查: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有思维被洞悉感,觉得自己想什么别人都会知道,有被监视感,紧张、情绪激动,不承认自己有病,不配合治疗。经过检查,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3个月后,上述症状消失。精分症发病机制:多巴胺过渡活动假说被多数学者认可,其支持依据是:凡是能增加中枢多巴胺活动的药物都可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正,如阿朴吗啡、安非他明;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多具有阻断或减少中枢多巴胺活动,其疗效高低与多巴胺受体亲和力成正比,如氯丙嗪;尸检报告也提示患者脑内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加,由此推断其发病与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亢进密切相关。抗精神病药又称神经松弛药(neuroleptics)。因为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也称为抗精神分裂症药(antischizophrenicdrugs)[分类及代表药]按其化学结构分为:吩噻嗪类:氯丙嗪硫杂蒽类:泰尔登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其他类:这些药物虽结构各异,但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相似。[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一、阻断多巴胺受体多巴胺是中枢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与脑内多巴胺受体(D2)结合后参与精神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神经通路主要有四条:①中脑——边缘系统通路;②中脑——皮质通路;①、②两条通路参与精神、思维、情绪、行为以及活动调节③黑质——纹状体通路;调控椎体外系运动功能④下丘脑——垂体通路;调控多种内分泌激素释放目前认为,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的功能亢进,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的抗精神病作用,就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受体而实现的。二、阻断五羟色胺(5-HT)受体有些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就是通过阻断5-HT受体而实现抗精神病的。氯丙嗪也不排除有此作用。脑内DA受体及其亚型已证实脑内存在5种DA亚型受体(D1、D2、D3、D4、D5)值得注意的是D4亚型,新近报道,尸检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D4亚型受体上调高达600%,表明D4亚型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仅发现氯氮平对其具有高亲和力,这是十分富有意义的发现。结节——漏斗通路主要存在D2样受体中的D2亚型。一、吩噻嗪类吩噻嗪类药氯丙嗪是目前应用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抗精神病药。1950年法国人作为抗组胺药合成了氯丙嗪。外科医生Laborit最早报告了氯丙嗪有增强麻醉和人工冬眠作用。1953年法国Courvoiser报告了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