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VIP免费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_第1页
1/3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_第2页
2/3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_第3页
3/3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李景国颜珂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主要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思想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形成和发展与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创立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问题,同时批评地改造并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毛泽东思想来源之一。一、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厚重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人们创造历史,都是在以往继承的基础上创造的。同样,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连续性的,任何新思想和新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统思想和文化,新思想和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沉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过去的文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同任何民族文化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也就是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毛泽东一再强调:“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同时,他还对“五四”运动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既肯定了“五四”的科学民主精神,也尖锐批判了两个极端的错误倾向。他指出:“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反映出他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准则。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再强调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为此,他要求人们“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毫无疑问,毛泽东提出“批判的继承”的观点,不仅在当时表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而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浩瀚汪洋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批判与改造涉及面极广,且内容繁多。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批评上,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文所述的部分,乃是其中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方面。1.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批判中国古代及近代传统意义的“大同”社会我国古代以“大同”来描述理想中的无阶级社会,孔子在《札记•礼运》中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放地也,不必藏放己。力恶其1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表达了他的思想,他写道:“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引矣。”孙中山先生也用“大同”这一古语的引用和发挥,虽然其含义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他们对求取国富民强的美好憧憬。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文章中,毛泽东也借用了“大同”这一古语。他写道: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领域。”同样地使用“大同”一词,毛泽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