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白公鹅》知识解析安阳县水冶镇北环路小学李会芬叶●诺索夫•这只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是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白鹅》与《白公鹅》。白鹅白公鹅①姿态仔细掂量不慌不忙②叫声大声叫喊③步态④吃相---⑤玩相---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伸长头颈左顾右盼严肃郑重厉声呵斥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慢条斯理,仔细掂量•思考两篇课文的相同点•⑴、仔细读读两篇课文,分别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两篇课文都是先介绍白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白鹅》先以过渡段统领全文,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白鹅的高傲。•《白公鹅》先以“海军上将”突出鹅的派头,接着写这只白鹅走路“慢条斯理”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两篇课文在描写鹅的时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最主要的手法是拟人。•拟人是什么呢?•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比如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2、有时它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什么是反语呢,你会运用吗?•反语是一种修辞格。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课文中哪些是反语请你找一找,并说明作者使用这些反语是为什么?•比如⑴、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⑵、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白鹅》是中国作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这篇课文语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白公鹅》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作品的语言具有别样的异域风情;前者的“鹅老爷”和后者的“海军上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来给我们不同的形象感。•《白鹅》中写鹅为什么还写了狗和鸭子呢?•作者在这里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白鹅的叫声严肃郑重和步态从容。•《白公鹅》中作者是如何去描写白公鹅的翅膀有力的,找出来读一读。•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例子: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小练习:请你也写一句衬托的句子•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鹅的叫声,音调(),似()。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不亚于狗的狂吠。•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cōncónɡɡ)容,大模(múmó)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jiǎojué)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来也();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