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书色变”到“愿读服书”提起读书,我是深有感情的。因为在我失意、得意、落寞空虚、兴奋之时,总有书籍告诉我要平静、坚强、乐观、宽容……然而,提起读专业书籍,我却是感到汗颜的。看着枯燥的理论书,用像啃硬骨头一样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然而到了要交论文,写反思,听完专家学者的报告,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之后,我读书的愿望就更加迫切。虽然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比起以前来有很大进步。一、“批判读书无用论”,我交了白卷。初次接触《红楼梦》,感受书的魅力。我的学生年代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课余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乐此不疲地做着练习题。我学习的小圈子是以课本为中心,以练习册为半径的,也曾一度得意于自己的聪明与勤奋。然而到了初三,老师指导我们要写一篇“批判读书无用论“的议论文,读书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我从何议论。论据从何而来。我没有亲身体会。不知从何写起。那一次,我交了白卷。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但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我几乎一无所知。我或许只是一部为了考试的机器。我陷入了深思:我要读书,可要读什么书。我茫然了。一段时间后,教语文的张灵芝老师给我们上过一节课《葫芦僧错判葫芦案》,或许是因为与《红楼梦》有关,她拿出了整整一节课时间给我们详细讲解了红楼梦的四大家族贾、王、史、薛,讲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有“原应叹息”的含义。那一节课我听得如痴如醉,如激起千层浪的石头,使我原本平静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原来名著竟有如此魅力,那里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广阔的空间。然而紧接着而来的是忙于复习,等待中考。于是我的读书之旅也或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二、有了充裕的时间,接触到书的丰富内容;打破了圆的界限,初尝到读书的乐趣。丰富多彩的师范生活成全了我的读书梦想。面对同学们日益丰富的谈论话题,面对图书馆中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第1页共3页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好在上师范,有了充裕的由自己支配的时间,于是向同学换书、到阅览室读书、去图书馆借书成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我对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先从名著开始吧,因为总以为读几本大家公认的好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简爱》《爱的教育》……就能提升自己的品味,读一些杂志、散文就能修身养性、知晓大千世界。当然对于师范开设的学科,我依然是认真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学》《文选》等等一些学科,让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向往,同时也认为面对小学生,我的教育方法一定很灵活,也很有效。感谢师范生活,因为她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书也成了我课余生活的精神支柱。三、实际教学中,我明确了读书的方向;有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愿“读”服“书”。1、分析现状,深刻反思。我也要像我小时候的张老师那样,做个学生读书的引领者带个这样美好的愿望,我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面对学生日益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自己逐渐枯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我认识到我的成长、学生的进步,我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不是我一天可以学完的,它需要我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补充新鲜的知识,我才能以教师的身份面对我的学生。2、读书富脑,刻不容缓。怎样克服读书时间短的问题呢。我想,上次听了xx市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我就应该将它付诸行动:周末时把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挤在一天完成,然后挪出一天时间专门用于读书,读需要读的书,制作时间表按计划读专业书籍。选择合适的书,也成了我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了。读《教育心理学》我了解了学生在各年年龄段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使我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出色;《名师课堂中经典细节》中的课堂片段,让我领略到优秀教师的风采,从第2页共3页而教会了我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怎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读书活动中,我不但能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同时也从其他读者的体会中受到启发,加深了我对书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