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手足口病院内感染的防控控制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健康携带者•切断传播途径----合理消毒隔离技术:经粪-口传播、经空气╱飞沫传播-----标准预防•保护易感人群---密切接触传染源---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疱症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检出病毒----带菌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间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日常用品及医疗用品等传播。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如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医源性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一下婴幼儿1、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发病2、个人活动行为能力难以自控,易接触被污染的物品3、幼儿暴露皮肤部位较多,手、足、臀部且肤质叫嫩,防护能力差,病原体易浸入机体而感染由于成人免疫系统叫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临床症状,大都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但感染或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及个人消毒,避免传染给孩子。--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科反复感染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5---7月为高峰期)•分布极广泛,无明显地区性•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EV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5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对乙醚有抵抗力,病毒在4°C科存活1年,在--20°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75%的酒精对肠道病毒无作用•对紫外线及干燥环境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剂)、甲醛、碘酒能灭活病毒医院内防控建议1、建立医院感染防控方案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3、制定合理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环境管理4、合理分诊和疏导,减少不必要的留观和住院5、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6、卫生保洁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建立医院感染防控方案•管理要求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措施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落实情况,效果检测•持续改进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1、门诊、病房、新生儿室、ICU等重点部门需设置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2、使用洗手液3、配备干手设施,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4、医务人员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用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毒,由于酒精不能有效将肠道病毒灭活,因此不能选用单剂酒精作为手的消毒剂,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双胍类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制定合理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及环境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规定,不得重复使用。制定合理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及环境管理2、诊疗器具消毒:对体温表、非一次性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500㎎/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3、使用一次性压舌板4、地面、墙壁及床单元等物体表面消毒,每天用500㎎/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每日2次,执行一床一柜一巾,遇污染时随时消毒5、空气处理开窗通风或机械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60分钟制定合理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及环境管理6、餐饮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30分钟,或500㎎/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备用7、生活用具、玩具消毒: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