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s•本类药物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许多药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这些药物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但是化学结构上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亦称为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分类•本类药物按化学结构可分类如下:•1.甲酸类:也称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二氟尼柳等;•2.乙酸类:代表药物有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舒林酸和依托芬那酯等;•3.丙酸类:代表药物有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萘普生、奥沙普秦等;•4.芬那酸类:代表药物有氯芬酸钠、甲芬那酸、氟芬那酸等;•5.吡唑酮类:包括安乃近、氯基比林、保泰松、羟基布他酮等;•6.苯胺类: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等;•7.萘酰碱酮类:代表药物有萘丁美酮、尼美舒利等;•8.昔康类:代表药物有吡罗昔康、美洛昔康、替诺昔康、氯诺昔康等;•9.昔布类:代表药物有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非甾体类药高危因素:–有年龄65岁以上.–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和胃炎史.–使用糖皮质激素.–吸烟.嗜酒。–服用抗凝药物。–持续使用三个月以上。–女性。作用机制•虽然他们的化学结构差别很大,但是他们均具有相同的作用,即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而且还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的环氧化酶(COX)。•还有共同的不良反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比较严重的反应,如消化性溃疡,这也与其抑制前列腺的合成有关。COX-1和COX-2•环氧化酶具有两种同工异构酶,即是COX-1和COX-2,前者出现在胃肠壁、肾脏和血小板,后者出现在炎症组织。•COX-1属于正常组织成分,具有保护该组织正常生理功能作用,如a.维持胃血流量及胃粘膜正常分泌,保护粘膜不受损害等作用;b.保持肾血流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血管的稳定等作用;c.由COX-1催化而产生的血栓素A2(TXA2)能使血小板聚集,在出血时可促进血液凝固,有利于止血。环氧化酶(COX)•1、NSAIDs药物的治疗效果如缓解疼痛和炎症主要是通过抑制COX-II;•2、典型的NSAIDs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主要是抑制COX-I所致;••3、COX-I是持续表达的,抑制COX-I可影响正常生理状态,特别是胃肠道和肾脏,如粘膜分泌和血液灌注;•4、COX-II的表达是可调节的(被介质抑制如白介素-1或内毒素),其产生的前列腺素可加重疼痛和炎症,这在急性创伤时是必要的,但是在风湿性疾病如关节炎中就不合适了;•5、对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可增加COX-II的表达,而COX-I不受其影响;•6、NSAIDs药物如抑制COX-II作用强于COX-I可降低毒副反应,同时保持疗效;•7、NSAIDs药物的研究方向即是发展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COX-II的新药。再分类•目前按照对COX-1和COX-2的作用机制,国际上把NSAIDs分为两类: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对COX-1和COX-2的抑制无生物学和临床意义上的差别,此类药物均具有普遍的胃肠、肝、肾等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肝肾功能障碍等;按化学结构分类中的1~6类药物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萘普生、氨基比林、安乃近、吲哚美辛、舒林酸、氯唑沙宗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COX-2的抑制强度是COX-1的2~100倍,此类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COX-1无影响,但是高剂量时,则出现临床意义的与COX-1相关的副作用。按化学结构分类中的7~9类的药物绝大多数属于此范畴。如萘丁美酮、尼美舒利、吡罗昔康、美洛西康、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选择NSAIDs时必须权衡利弊,如COX-2抑制剂不宜用于患有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者,但适合用于胃肠疾病的患者;其次降低NSAIDs风险的有效措施还有包括选择降低的有效剂量和短期疗程以及避免NSAIDs之间的联合用药。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到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目前认为,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用最强,人体发热可能是由于在内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及释放增加。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是由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丘脑体温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