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大调解”工作体系新华网成都3月22日电题:化干戈为玉帛止纷争促和谐――四川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纪实新华社记者苑坚在社会转型期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的形势下,问题能否解决在基层。矛盾能否化解在内部。隐患能否消除在萌芽状态。XX省把大调解工作体系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效果凸现:2009年,XX省挂牌督办的46个多年难以解决、被称为骨头案的涉稳突出问题全部稳控化解;2009年,XX省调解矛盾纠纷52.7万件,群体性事件下降23.5%,涉诉信访案件下降47.3%;2009年,XX省统计局调查显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3.9%hellip;hellip;四川的大调解是一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其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目前在维护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稳定方面已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行走在四川4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城市街道社区,到农村乡镇村社,随处都有各种调解组织的存在。大调解织就的网络遍布全省,其目标就是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为解决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XX省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为安排部署体系构建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并印发红头文件;省政府办公厅、省法院、省司法厅分别出台了加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3256第1页共5页份实施意见hellip;hellip;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省的大调解工作政策体系。XX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萍说,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定位、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网络构建、工作保障等方面凸显党政优势和主导地位,并广泛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党政主导、统筹各方的工作格局。四川从省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协会建立了调解室,形成了纵向延伸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四川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14.6万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为保障大调解工作顺利开展,XX省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都落实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副主任3590人、工作人员3.5万多人,各级财政去年安排大调解专项资金1亿多元,做到了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XX市委书记王建军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把构建lsquo;大调解rsquo;工作体系纳入各级党政lsquo;一把手rsquo;工程,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lsquo;大调解rsquo;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所以我们都在以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三大调解的创新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为民理念XX省在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合法原则,注重法、理、情、德、利有机结合,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不断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创新发展。第2页共5页在大调解工作落实快、工作扎实的眉山市,由于党政主导组织网络健全、措施有力,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被化解。眉山市委书记蒋仁富介绍说,该市已连续两年实现零进京,到省上访量由3年前的全省排名第二,下降为连续两年居全省末位。从体制机制、工作体系、调解范围上大胆突破行政调解瓶颈,是四川大调解工作的一大亮点。其中,眉山市制定的《行政调解工作暂行规定》,被国务院法制办肯定为填补了行政调解无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