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探讨基层党建工作新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目标,蕴含着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对基层党建的许多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初步提出以下若干问题:一、党的建设与十六大主题的关系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将面临巨大变化。对党建的要求、党建的任务提出了新目标。由此引出的党的管理体系,干部管理体系要有新构架。包括党的组织设置、内部机构设置,党组织的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党与社区、与两新组织的关系:党对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吸引、监督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及对领导班子的结构、能力、作风的要求;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党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宏观管理,对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基层党建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及工作主体、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党员队伍发展构成的阶段目标和要求,包括党员发展新的生长点、重点及党员的正常退出机制等等,都发生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内容、形式。这一切都希望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有新思路、新突破、新实践。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十六大提出的这一课题,是老课题,又是新课题。党的建设从工作过程还是成效来看,最终都要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这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党的历史任务、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机遇、积累的历史经验,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尤为突出。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应当讲是执政能力的成熟。但执政能力包含什么,怎么加强。党的十六大提出“三新”(即新知识、新经验、新本领)和“五种能力”(即判断形势、驾驭市场、应对复杂形势、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三新”和“五种能力”怎么加强,首先是树立执政意识、执政党的意识,包括执政党的党员意识、骨干意识。譬如,对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两个毫不动第1页共8页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一部分干部和学者,以为要一个就可以了,不必依赖公有经济。为什么有这个差异,不光是经济理论方面,更重要在于执政意识,执政党意识、执政党党员意识,离开了国有经济、公有经济,还谈什么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与公有经济有天然的联系,过去的失误在于不顾社会发展阶段,不顾生产力的现状,搞单一的公有制,但反过来,搞单一的私有经济、民营经济能行吗。有的同志很糊涂,以为不要国有经济,可以解决腐败,风气会好。党离开了它的执政的经济基础,领导的物质基础没有了,就无从谈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和改进。我们需要大大加强这种意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怎么增强这个意识,通过什么途径来加强,尤其是怎么渗透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去,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还需要研究。其次,五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论素养、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党性锻炼,不光是单位培训,不光是读书,更多的是从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即实战能力,再就是学会总结提高,要通过理论思考从理性高度总结,不断地接近规律、体现规律、反映规律。无论是党组织还是党员干部,都有一个怎么培养教育的问题。再次,能力建设中包括改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特别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一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依法行政重点要解决各级政府机构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问题。按照发展政治文明的要求,党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越深,越会促进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改进。二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的改进问题,如何从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进展到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加入公共管理;如何将一部份权力下放到基层政府或委托中介组织;如何从控制转向服务、协调、控制并重;如何采用听证会等形式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政议政,提高行政公正性和透明度;如何改变政府机构反复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不正常循环,从而推动行政组织从纵向的科层制向横向的扁平型转变,促进政府提高自身效率,强化政府本应承担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