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恩格斯晚年思想中的一个“结论”摘要。晚年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关涉马克思与哲学关系理解问题。对哲学史上此问题三次重提的历史背景考察下,发现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处于被遮蔽的状况。在马克思哲学向度之谜逻辑进路的文本梳理中,发现马克思经历了肯定哲学时期、否定哲学时期两个阶段。马克思自身哲学向度的变化给我们指认了其哲学是从实践出发的一种世界观,但解决现实问题要通过实证科学。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向度;解读一、有与无:哲学向度考察的历史背景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论》中有一个很有争议的结论,他说:“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1-p364]正是这样的话语给哲学界造成了一种景象:马克思哲学之称是不合法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哲学。事实真是这样吗。在马克思文本解读中,常会引发马克思有无哲学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国度中,仿佛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常识。今天重提这个问题似乎不合适宜,然而当我们把视角直面当前哲学界有关马克思早已否定了的各种花样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科技哲学、发展哲学等)的时候,以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社会转型中现实问题,并着意要求其提供给人们哲学解答时,我们却发现马克思有无哲学问题即“哲学向度”问题长期被遮蔽了。熟悉哲学史的人一定知道这不是新的问题,下面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回返既往的“有与无之争”.纵观马克思与哲学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中的不断重提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恩格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当时德国第1页共9页古典哲学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正当继承,与此同步,西方兴起了反思理性的非理性主义阶段,马克思与哲学之间关系就成为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凸现出来。第二个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二国际时期,对于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类看法,一类认为马克思已经抛弃了“所有的哲学幻想”;另一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度缺乏,应该用康德主义、杜林主义、狄慈根主义、马赫主义等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以此发展出了“以康解马”的解读模式。在主流哲学界还有一种认为马克思本身具有哲学性,典型为普列汉洛夫与列宁。在“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中,自德波林经布哈林到苏联教科书的确立,一致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列宁虽然没有明确直接地指认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但直接指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这样马克思与哲学问题被遮蔽了。在当时的非主流哲学界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主要有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表述“马克思是一种社会理论”,柯尔施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提出了“马克思有无哲学问题”即柯尔施问题1.柯尔施明确指认马克思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他还指出马克思有一个“反哲学”时期。理由主要有:一,反对的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资产阶级哲学;二,哲学有一个消亡的过程,如国家观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才会消解。第三个阶段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面对传统教科书与苏联意识形态瓦解后,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以及衍生出马克思哲学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哲学再次提出。国内学界大势渲染如“法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被马克思、恩格斯否定了的各种哲学再次复活起来。这一切正说明了我们对于马克思在哲学上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性问题,依然没有深刻理解,故遮蔽的问题是总会跃显的。在这个已经争论了二十几年的问题中,我们依旧没有解决好晚年恩格斯提出的一个结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是何种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哲学”。每当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会遇到一些质难“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一定在处理现实第2页共9页中要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