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学生张立志年级2009级专业计算机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张立志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从原来的计算机扫盲阶段发展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意识阶段。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通过改革现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应由操作技能转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关键词:信息素养;层次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1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的弊端很多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计算机常用的软件来展开,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注重知识的讲解,然后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培养的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在知识的获得这个层次上,而没有培养学生真正的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在城市与农村普及的程度有差异,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大不相同,目前的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统一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以目前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概念及意义2.1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陆续出现有关信息素养人的定义,其中比较有权威的是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的信息素养人的标准:(1)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4)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5)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6)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7)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8)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9)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2.2以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数据统计,美国的信息能力总指数是71.76,日本为69.97,澳大利亚为65.59,中国只有6.17。由此可见我国公民信息素养亟待提高,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它表明深化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3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要求,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平台、教学模式与体系等各环节进行改革,以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3.1革新的教学方法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自学相结合,构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状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环节在教和学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考虑到分层分等级教学实施的客观难度,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传统课堂授课与课后网络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讲解主要内容和要点,讲解内容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参考。同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采用网络考试和学习支持系统,探索上机、笔试和网络化考试等多种考试模式,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3.2构建一个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将学科知识、资源与教学平台相结合。适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很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