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何香凝美术馆对传统建筑的现代演绎摘要:本文以何香凝美术馆为例通过自己两次不同时间段参观美术馆的感受深入详细分析美术馆的场地布局、建筑造型、空间组织方式等,具体讨论了建筑师用现代的材料、设计手法、结构体系表达出何香凝美术馆在空间上与中国传统四合院神韵。关键词何香凝美术馆空间组织庭院何香凝美术馆简介:何香凝美术馆(见图一)是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它是1997年建成开馆设计师是龚书楷先生,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并兼顾国内外艺术展览。美术馆坐落在华侨城(见图二),与深圳三大文化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族文化村”相邻。周围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宁静,北面毗邻深南大道。初次参观感受:初次参观何香凝美术馆是在2013年5月初,当时乘坐公交车到华侨城,站在深南大道上,何香凝美术馆衬托在一片绿色的树木中,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建筑显得清爽、干净(建筑外部立面主要是白色石材)。由于建筑首层标高低于深南大道路面标高3米,由深南大道望去建筑整体显得低矮、平实(实际上中国传统民居都是尺度很小的),自然给人的感觉就是低调,由此建筑给我定下的第一个基调就是亲切、平易近人。但是入口的处理方式又是极其高调的,通过架在下沉空间之上的天桥将人流直接引入二层入口大厅,这么大胆而又直接的处理方式带来了两个好处,首先强调了建筑的主入口,其次通过狭长的天桥把建筑的主体与喧闹的深南大道分离开来,由此避免了美术馆建筑对安静环境的需求与深南大道本身嘈杂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外部的下层庭院成为了一个过渡空间,由于从建筑主入口下到下层庭图一图二院是极其不方便的,庭院入口都设在建筑的东西两侧,再加上建筑的主要功能室集中在二层及以上,所以庭院是很少有人去,在我看来庭院实际上仅仅是作为一个景观空间和过渡空间,这一点我觉得现实的情况应该与设计师的初衷相背离。通过天桥首先进入的是入口大厅,入口大厅看起来并不大,没有通高空间,净高只有3米左右,只有在前方有一个5米见方的下层中庭,外部光线透过中庭之上的采光井倾斜下来把大厅反射的特别明亮,因此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亦明亦亮在空间感受上亦内亦外,内外渗透的感觉。此种感觉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徽州民居亦有感受到,只不过徽州民居是通过天井来表达这样一种空间感受。当然在心理上入口大厅给人的感受跟徽州民居是一致的,即通过适度的尺度创造出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朴实是因为内部墙壁是用白色的抹灰、门窗颜色使用木色的缘故)。中庭的光倾斜而下,在内部空间里建筑产生了一种悬浮感,通过对光的追求,试图让建筑与自然对话,其实际上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通过下图(见图三)我们可以看到何香凝美术馆的空间平面布局跟中国传统的徽州民居大同小异,这样一种通过大厅、中庭、通高大厅、展厅的递进式的空间序列组织方式,在心理上和空间形式上与徽州民居是极其相似的,作为一个国家级美术馆,让每一个进来参观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如同在自己家里观展一样,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在南北方向上的主轴线上有两个庭院,与主轴线垂直的东西轴线上有一个庭院(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庭院),通过东西轴线弱化主轴线对整个展厅的统领作用,这一点是与中国传统徽州民居空间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民居往往只有一个庭院,过于单调,而何香凝美术馆这样的做法会使空间更加有趣,还有利于展厅的布置。建筑平面在主次轴线上环绕布置各个展厅,而通过各个庭院、中庭、过道来丰富展厅的边界。龚书楷先生对于开窗的方式和位置也是极其考究的,大部分采光窗都开在展厅与展厅的过道上,处理方式往往是用两片白墙夹一面竖窗,颇具艺术效果。还有一部分窗是开在展厅的边厅,其形式往往是利用天窗把光引进室内(见图四)。而在展厅墙面是没有开任何窗的,这样就可以形成足够多的墙面供挂展品,节约空间面积。因此整个空间主要以自然光照明为主,只有局部辅助以点状白色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