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2、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共100分。3、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否则均不得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地球表面平均气温15℃,是生命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使地球表面气温保持15℃主要地理原因是①日地距离适中②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③昼夜更替周期适中④大气保温效应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轨道倾角是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分析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下)完成2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轨道倾角7°3.4°0°1.9°1.3°2.5°0.8°1.8°2.该资料说明八大行星的A.公转方向相同B.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C.公转轨道都为椭圆轨道D.公转速度相似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14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3-4题。3.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A.太阳耀斑爆发B.太阳爆炸C.太阳辐射增强D.太阳辐射减弱4.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A.短波通讯中断B.信鸽丢失C.指南针失灵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下图为某日四地昼夜状况图,读图完成5-6题。5.四地中地方时6:00日出的是A.甲B.乙C.丙D.丁6.关于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1A.甲地日出早于乙地B.丁地位于北极圈C.甲地纬度高于乙地D.甲乙丁位于南北半球中的同一半球甲、乙、丙三幅图所示的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时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读图,回答7-8题。7.对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B.甲地位于赤道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北温带8.在甲图中当b代表的节气出现时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C.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D.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9.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侧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10.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仅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1-15题。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C.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D.地壳的薄厚是均一的12.岩石圈是指A.①的顶部B.②的顶部C.①和②的顶部D.③的外部1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摆14.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6-17题。1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17.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318.下图是北半球近地面各种力对风的影响示意图,图中关于各箭头的说法正确的是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风速也越大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19.下面四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线)中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