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除对劳动者的性别歧视。以前,在很多行业和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优先录取男性员工的现象,这样的做法给女性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2.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劳动者的年龄构成来缓解就业压力。比如通过增加受教育的年限来延缓青年人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以及适当提前退休者的退休时间来为其他求职者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3.应加强劳动力在地域间的流动。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必要的求职及用工信息,促使劳动力由人口密集的地区向劳动力缺乏的地区流动,由劳动力需求量小的地域向需求量大的地域流动。这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4.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也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餐饮业、服务业、零售业等行业,都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国家放宽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同时,广大劳动者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第三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措施1.准确合理地界定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期限。我国的就业问题是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浓重的历史及政策因素的背景。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并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不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减轻或消失。税收政策应从长期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目前促进各类人员就业的税收政策执行期限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未做期限规定。促进就业再就业是我国政府的长期重要任务,应对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的执行期限作出统一规定并适当延长,在与就业形势对应的较长时期内实行税收优惠促进就业。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减轻劳动力供给,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由于劳动力的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力的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进而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税收政策应当鼓励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教育投资。对家庭的教育投资可以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中列支扣除;对于企业的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其次鼓励对失业和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再就业培训单位给予税收优惠减免,鼓励其进一步发展。3.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首先,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改变以往形式单一和覆盖面窄的状况。鼓励劳动者进行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时,通过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或减税的直接支持让其积累一定的经济实力,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扩大优惠税种的范围,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作用。另外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项目要实施税收优惠。最后,加大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确保政策执行效果。税务机关应着重加强与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4.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越来越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今后就业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政府可以采取对第三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信息发布、培训、咨询、中介机构等行业,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在税收发票的最低营业额、注册资本、资质要求等方面降低门槛,让民间资本进入,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落实优惠,实行减免税政策。二、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面对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政府采取什么就业政策,以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这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措施。当前,政府劳动就业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尽可能地减轻短期就业的巨大压力,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期目标。因此,劳动就业政策的基本思路是逐步缓减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一方面控制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增加劳动力需求,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政策。这是劳动就业政策的基础。控制劳动力供给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控制劳动力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