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工子弟撑起“蓝天”翁迪凯、江南摄影报道2011年02月28日11:57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课前准备。2月24日清晨,朗朗书声在杭州市北高峰北麓东岳村蓝天小学的校园内回荡。这是杭州市西湖区唯一一所专门招收民工子女就学的民办学校,创办于1999年。一扇锈迹斑斑的铁皮大门,一个坑坑洼洼的水泥操场,一幢外墙斑驳的两层教学楼……全校406个学生、25名教职工,就在这里上课。“80后”女教师方国娟一天的工作也准时开始。早自习结束,5分钟短暂的课间休息后,上课铃声响起。今天2年级(2)班的第一节课,是方国娟的语文课。起立,敬礼,坐下,方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笋芽儿”三个字,课程开始了……方老师的语文课很受欢迎,她常常把生活的内容同课文联系起来,十分生动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当她提问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将手高高举过头顶。方老师戴的腰挂式教学扩音器,被学生们称作“小蜜蜂”。她说,这群孩子的求知欲特别强,思维也很活跃,课堂上容易吵闹,讲课时自己的声音常常被掩盖,必须要提高分贝。时间久了,嗓子慢慢吃不消。“最担心是后面的同学听不清影响教学质量,就自己花了130元买了这个扩音器。”方老师说。1987年出生的方国娟,从安徽黄山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杭州找工作。2009年9月,她应聘进入蓝天小学。上学期,她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语文组一等奖。每天能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成长,方国娟也收获一份特别的满足感。她说,小学教育是人生起步的关键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许多家长缺乏时间和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肩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今天刚好是新学期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拿着薄薄一叠工资,方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这个学校的待遇无法和公办小学的老师相比,“工资去年随着杭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涨’到了一千一百多元”。一个女孩子在杭州打拼,扣去每月房租600元、交通费600元、伙食费用600元、通讯费600元,工资几乎没有剩余。但她有时还是会自己掏钱买些小小奖品奖励学生。蓝天小学的校长陈忍冬,是一位干了近60年教育工作的退休老教师。在她看来,偏低的教师待遇,让这所尽力为民工家庭孩子撑起一片希望“蓝天”的小学,面临最严重的危机——师资流失。陈校长说,目前学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学费,每名学生每学期600元、外加杭州市补贴600元。限于资金实力,老旧的校舍迟迟未能整修,学校教师的工资在当地也确实处于很低的水平。每个学期,都会有老师离职的情况发生。现在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最近两三年招入的,66位任课老师,有66位是60后。有人仍在坚守,也有人在种种现实的压力下选择了另觅枝头。“教师队伍不稳定,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在附近许多外来民工心目中,蓝天小学是他们可以信赖托付子女的地方。在西湖区的教育评比中,蓝天小学也被评为“满意学校”。按照教育局规定,小学每个班级人数不得超过66人,目前蓝天小学就读学生已近饱和,但最近仍不断有家长带孩子来求学。问及方国娟老师最大的心愿,她说,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希望,学生们能穿上一身整齐的、精神的校服。00空荡荡的操场。00方老师的课堂。方老师在上课。方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方老师花了130元买的“小蜜蜂”。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在黑板上画春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