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挥“十四五”规划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对于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整体性的构想与原则要求。这标志着,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启一个崭新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接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全面发挥“十四五”规划的统领与规约作用,而这尤其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念引领作用。《建议》特别强调的两大生态文明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前者而言,《建议》还进一步指出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三个观念的重要性。“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已经做出阐述的,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则是一种新提法。尽管十九大报告也确曾提到过“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但无论是就“生态安全”还是“自然边界”概念来说,这一新提法都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理论意涵。这三个观念所表达的核心信息,并不是学界近来更多讨论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问题,而是有着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意蕴。“绿色”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指狭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成为“十四五”时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与遵循的指导性思想。因而,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更加自觉地置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进而明确致力于更大力度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更高标准(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更加绿色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开启一个政策举措落实程度更高、制度体制创新活力更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烈的新时期。二是原则规范作用。《建议》着重强调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做了全面论述,其核心内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将其真正放在突出地位。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目标与过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做了系统阐述。我们所追求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是一个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依此而言,它显然是一种“较绿色”版本的“生态现代化”。而狭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逐步构建起一种包括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能源和绿色生活方式等四大体系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就总体来说,贯穿这三大原则的主线是通过加大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力度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质性提升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协调和谐程度,从而不断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逐步实现。因而,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将在生态现代化或绿色发展的整体性话语框架下展开。将会通过对于现代化和发展政策与制度所赋予的更为严格的生态或绿色的限制,以及更多形式的生态社会与民主性的制度约束,大大提升社会整体特别是经济的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水平(程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三是目标约束作用。《建议》同时勾勒了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