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二九集)2010/8/31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39-0129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八面第四行,从第三句看起:「又《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远公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说如来得四种无碍的智慧,从无碍智慧里面生起四种无碍的辩才。由此可知,利他行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无碍辩才。我们也都想能够修成这样的能力,可是无碍辩才是智慧的起用,本来每个人都具足的,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现在为什么我们跟佛差别这么大?佛告诉我们,这个原因是由於我们迷失了自性,也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佛这是一语把我们的毛病道破了,我们的智慧德相怎么失掉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它就现前。这是理论,放下就是,众生跟佛的差别就在这一念,一念真放下了,智慧就现前。我们要记住,佛说的妄想、分别、执著。他虽然讲的是妄想执著,当中有一个分别省略掉了。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学了很多,也都很熟悉。见思烦恼放下就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放下就是菩萨,无明烦恼破了就成佛,经上说的法身大士,那就成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上跟我们介绍诸佛如来,他在《讲义》里面介绍诸佛如来,就是讲《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级别,所以称「诸」,法身大士就是如来、就是佛。从理论上讲,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经上讲的一念顷。我们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智慧,所以你没看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即使是学习大乘佛法都是用的妄心,不是用真心,妄心是相宗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不但我们用的是这个心,二十八层天,乃至於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是用的这个心。如果我们能够像相宗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那就行了,不用八识,用四智。四智是什么?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这是四智。这经上讲的,如来由无碍之智,这才能生起四种无碍辩才。所以,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转八识成四智才有这四种能力,普遍的教化十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学佛,学佛不是拿著经典去念念,那没什么多大的作用,只可以说比不念好,为什么?念的时候阿赖耶里落谢种子,这个种子是好的。要成就,那必须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才能成就;如果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再慢慢修。修不是一世成就的,还是要生生世世累积善根福德因缘,哪一天成熟,那就成就了。所以智慧重要。智慧从哪里来的?从禅定来的。前面我们读过,菩萨自利修甚深禅定,定能生慧。定是怎么来的?定是由持戒来的,再往前推。由此可知,佛法没有别的,戒定慧三学而已,戒是手段、是方法,定是枢纽,智慧是目标,我们用持戒的方法达到清净心,这个重要。有些人持戒好像非常严格、谨慎,但是他得不到定。为什么?自己戒行不错,五戒十善修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轻慢别人。诸位想想,真正会修禅定的人得的是什么?得清净心、得定;这一位修戒律的人、持戒的人他得什么?他得的是贡高我慢、轻视别人,他得这个,得烦恼。你看看,不持戒没烦恼,持戒得烦恼,错了!不持戒对人还挺恭敬,一持戒对人一点恭敬心没有了,那些人不如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教错了?佛没教错,是我们自己错用了心,不会用心。所以真正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先修礼敬。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底下就教给我们,底下是「住普贤行」这一段,普贤菩萨第一个教给我们修礼敬,「礼敬诸佛」。人人都是佛,一切万物无一不是佛,这个礼敬才能修得圆满。要学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凡夫只我一个,他修成功。我们今天修不成功是什么?是个错误的念头,佛我尊敬他,除佛之外都是凡夫,跟我差不多,还有很多不如我。这种心态,他修行一辈子修不成功,比善财童子差远了。善财童子用真心,不分别、不执著,我们今天修戒定慧是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怎么修都修不成功,道理在此地。为什么?对别人没有恭敬,就是对自己不恭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