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农业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非常紧迫,这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的问题,还是关系民生问题,所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跟农业和民生有着密不可分联系,我们必须把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列入议事议程。现在我市的农业产业水平低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应以现代种业发展工程、产业技术支撑工程、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继续推进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农科技资源,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我市农业科研院所的基本情况我市农业科研工作的现状是。起步晚,基础差,人员少。1990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组建,市财政拨付20万元的开办费。当时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试验用地,没有科研设备,到1998年市政府在张湾乡征地29亩解决了农科院的试验用地问题。面对极其困难的条件,全体科技人员始终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管理兴院”的方针,突出三门峡特色农业,围绕果树、食用菌、旱作农业和生物技术开展研究。先后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2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编撰出版科技专著30部。十一五期间,市农科院被省农科院评为“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三下乡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农科院培育的峡麦四号,峡麦92007等小麦新品种;食用菌新技术示范推广;甘薯脱毒示范基地建设;果树标准化栽培等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我市农科院院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XX省唯一一家“苹果产业创新试验站”项目;“国家旱地小麦区域试验”、“XX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XX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等试验研究项目。第1页共4页1、农业科研机构情况。1986年区划调整后我市于1990年4月组建xx市农科所,规格相当于副处级,事业编制30人。2010年元月更名为xx市农科院,规格相当于正处级,事业编制40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7名,中级12名。各县(市,区)目前保留三个农业科研单位。但卢氏农科所和渑池农科所实际已经转为农垦企业(已经名存实亡),xx市农业试验站现有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人。2、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状况。市农科院除了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外,市本级每年人均经费1万元。xx市农业试验站每年财政补贴经费只有24万元。二、我市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1、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以xx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现有编制40人,是基金编人数30人,涉农(按第一学历)15人,占总编制的37.5%,占实有人数50%,其中本科以上涉农专业的人数仅有10人,占总编制数的25%,占实有人数的33.33%;专科5人占总编制数的12.50%,占实有人数的16.67%。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在15个涉农人员农学专业4人、果树专业3人、生物技术专业2人、植保专业2人、食用菌专业2人、畜牧兽医专业2人。2、机构不健全。除了xx市外各县(市、区)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3、专业素质不高,人员严重老化。在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市高层次人才缺乏,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少,农业科研人才队伍老化,据统计,我院在现有的15名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5人占三分之一,40-50之间4人占26.67%;30-40之6人40%;30岁以下无一人,后继无人问题突出。4、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属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性事业。据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全年农业科研经费按人均计算,国家级19.73万元,省级9.71万元,地市级7.05万元。而我市人均不足1万元。目前少的可怜的经费导致科研第2页共4页手段落后,基础设施陈旧,根本无法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制约科研工作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三、对策与建议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将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