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解剖特点】跟骨解剖结构的特点跟骨系不规则的六面体短骨,与距骨形成前、中、后关节,与骰骨形成一个关节。跟骨内密度不一,骨小梁排列特殊,后关节面上骨皮质负重量接近胫骨骨皮质,跟骨前、中部骨小梁相对稀疏,是血管进入髓腔的部分。跟骨处于自然外翻位,距骨外侧突骑跨于跟骨的Gissane’s角上。跟骨的负重点位于下肢力线外侧,当轴向应力通过距骨作用于跟骨后关节面时,形成由后关节面指向内侧壁的剪切力,造成位于Gissane’s夹角附近的骨折,这种骨折线几乎恒定不变。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对足的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跟骨外形为不规则长方体形,内部结构复杂,骨质密度不平衡:跟骨和距骨有2个关节(三个关节面),并同骰骨形成一个鞍状关节。前、中关节面相延续形成同一个关节,被跗骨窦与较大的后关节面分开。载距突是骨密质,在中关节面的下方,承受应力最大。跟骨外侧壁菲薄,是跟骨韧带的附着点。内侧面骨质较厚,与屈趾肌腱和神经血管相邻。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前面有一结节为腓骨滑车,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5,跟骨内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其骨皮质厚而坚硬。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其跖侧面有两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两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光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看到两个角改变。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病因病理】跟骨因所受暴力不同,故引起的骨折类型亦不同,跟骨所受暴力可分为以下几种:1.撕脱应力足踝部在跖屈位时受暴力而突然背伸,或躯干突然前倾和用力伸直膝关节,均可引起腓肠肌强烈收缩,由于跟腱牵拉附着的跟骨结节,可产生撕脱骨折。其骨折线常呈横形,又称鸟嘴型骨折,此骨折片可向上翻转,使骨折面面向后面皮肤。2.垂直压缩力当患者从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时,身体向下的重力与足跟向上的反冲力对足跟形成压缩力,可引起跟骨结节纵行骨折、体部的关节外骨折或关节面的塌陷骨折。3.剪切力患者由高处坠落时,足跟常呈不同程度的内翻或外翻位,使跟骨受到剪切暴力的作用,尤以足外翻位着地较多见,当足内翻位着地时,载距突和后关节面的内侧部受距骨向下压缩力时,可将跟骨劈开成前内侧和后外侧两骨折块,前内侧骨折片包含跟骨的前部、载距突和后关节面的内侧部,因有内侧关节囊和韧带附着,常无移位。病例:患者孙某,42岁,外伤致双足跟部疼痛、肿胀、活动不利2小时,患者于2小时前不慎于高处约2.5处坠落,临床检查双足跟部压痛,纵扣痛,肿胀明显,左踝关节活动受限。遂收入院治疗。术前X片及CT像术前计划:患者左跟骨粉碎骨折诊断明确。ORIF为此病案的最佳治疗方案。X-ray:左跟骨骨皮质不连续,跟骨体增宽,Bohler角为0°考虑患者年龄、围手术期处理及骨折线形态,钢板固定为手术方案。手术入路:患者侧卧位,左跟骨外侧长弧形切口,自腓骨下缘向下做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手术入路。自腓骨下缘处作弧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腓骨长短肌腱,加以保护,暴露整个跟骨关节面。手术技巧:①避免患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