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期2011年7月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2No.3Jul.2011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史国栋1,邵辉2,李定龙2,葛秀坤2,赵庆贤2,李伟明2,王凯全2(1.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与“安全”这两个问题始终伴随其中。要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门别类,又要交融综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框架格式”,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通过“框架格式”能够清晰的反映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运行机制。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四个立足点,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睿智的行为”能力,形成“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的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人才“成长”。关键词: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五元培养模式;培养活动实践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42X(2011)03-0059-05“环境”与“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要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关键是人才。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科专业人才,他们所面临的学科与技术问题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指出,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群)属综合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因此,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能够适应人类生产活动中“环境”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对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多年不懈的探索,[1]筛选出一条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并进行了系统的人才培养实践。通过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及逻辑体系(一)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活动,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论述社会生产时指出,社会生产包括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资料生产、使人类自身世代延续的人自身生产和满足人们必需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劳动能力,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也就是,教育是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必要和基本途径。应注意,一个活着的生命体不等于劳动力,劳动力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经验、技能,否则就无法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通过教育把自然人转变为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人,通过教育这个“中介”性要素,实现人的世代的社会的“遗传”和发展,这也就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所在。[2](二)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收稿日期:2011-04-10作者简介:史国栋(1956—),男,江苏溧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邵辉(1955—),男,安徽寿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08JA880032);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苏教高[2009]27号);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K2007202);2009年江苏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苏工教[2009]20号);常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常大教[2010]4号)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系统工程,其教育培养过程要受到招生生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教育资源等的综合影响。本研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理念,从经济社会的需求与人类天资的多样性着手,研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由此结合常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实际,构建并实践了适合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图1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图1表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