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桂林市力创小学张旭弘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识字与写字”教学被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教学领域之一,进一步突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本文笔者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及影响当前小学自主识字能力等因素的分析,认识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如何将汉字构字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并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想识字、会识字、努力坚持识字,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快速增加识字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关键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方法1前言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标准》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的字就有1600~1800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体表现为学得快,忘得也快,变化环境后不能灵活认读。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作探讨。2研究的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标准》颁布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识字是小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2学段的教学重点。既为重点,又是儿童初学语文的重点,就决定了识字教学在整个儿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奠基作用”[1]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标提出“会写、会认”两种不同要求,坚持多认少写,还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句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对于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力求识用结合。这种提法有助于端正低年级教学思想,克服教学中存在单纯识字问题,并有助于在识字教学的同时,有机结合初步的听、说、读写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识字量大一直是摆在教师前面的一个难题。读写的基础,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改革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3小学生的汉字认知特点3.1认知汉字的阶段性特征儿童在掌握汉字音、形、义规律过程中,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会表现出阶段性的认知特征。3.1.1儿童识字遵循由字音、字形至字义的阶段性特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言语理解就是通过语音信号或语音形式建立语义的过程,因此字音的教学非常重要,有了字音这个基础,儿童就能通过读出一个字的字音而与字义建立起联系[2]。宋华和张厚粲等[3]对字音、字形在汉字阅读中的作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认知特点,认为初学阅读者更依赖语音,而熟练阅读者更依赖字形。3.1.2中高年级儿童容易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规律在低年级儿童学习的常用汉字中,常用字、非形声字占很大的比例,这表明低年级儿童不大容易把握形声字的认识规律,所以,儿童在初识字阶段对汉字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不能自觉运用汉字的规律来识字。中年级的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汉字读音中声旁一致性所提供的语音线索,但这种意识还局限于一小部分能力较高的儿童,高年级儿童基本有了对声旁一致性的认识,并自觉运用于新近遇到的生字,但也有一部分语文能力较低的儿童的一致性意识较弱。总之,儿童对汉字结构及声旁、形旁的规律的认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不断深化。3.1.3以基本字为原型的汉字认知特点认知原型理论认为[4],知识是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有些知识位于中心,有些知识处在边缘。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该网络的原型,它们更易于被激活、提取。而汉字依其象形的特点正为原型模式提供了认知基础。如果把汉字系统看成是一个原型范畴的话,那么汉字中的基本字就是该范畴的原型。掌握了汉字中的基本字后,基本字作为范畴的原型,与该范畴其他成员之间有着比较多的联系,这对于习得其他汉字很有帮助。先掌握基本字,再去习得其他字,这便是记忆的原型模式。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字义的习得。汉字大都有其基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