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ARCHITECTURALJOURNAL2012.1建筑学报1研究背景与意义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空间存在于图式,图式起源于文化。一个好的空间应该是有意义的,其品质在于其间蕴含的场所精神。因此,建筑环境(physicaienvironment)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塑造聚落特色、提升空间品质的重要内容。江苏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社会发达,近年城乡建设成就巨大。在大规模建设城乡功能空间的同时,如何塑造更多富有场所精神、文化内涵的高品质建筑与空间,对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化质量,实现从“规模和速度”到“品质和内涵”的战略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东南大学课题组,以江苏地域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省域建筑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基础性的普查,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省域尺度下的建筑5大亚文化圈的区划结构,同时,针对如何创造具有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的建筑,初步提出了集技术、政策与行动于一体的工作提升策略。2基于省域研究的方法建构传统的建筑文化研究多从单一建筑(群)、特定城镇或村落范围空间着手,或者基于某特定的研究视角开展,从行政省域区划尺度着手的建筑文化研究在国内较为鲜见。本次研究特在方法的建构上进行了如下拓展:其一,引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法,通过亚文化区的划分和区域比较研究,解析其间的文化流变、差异性和地方性;其二,技术方法强调现状调查与信息化集取手段的利用,通过高校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联动,获取全省13个地级市一手资料,建立数据库,用于信息分类与区域比较;其三,采用专题地图叠加分析的方法,将相关区域建筑文化的影响要素做成专题地图,进行叠加分析,确定不同亚文化区建筑文化形成的地方基因和主导机制,对江苏各亚文化区下一阶段的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提供实证支持。3江苏建筑文化之成因建筑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及其建筑载体与自然环境长期不断互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例如南京襟江抱湖、虎踞龙盘;苏州“人家尽枕河”;扬州“城河湖水一带,绿杨城郭一体”等。挖掘和继承地方性的人居环境范式是解决当今“特色危机”的根本所在。江苏由“几块不同文化色彩的板块”组合而成(叶兆言,2009),大体上,苏北建筑特征倾向于雄浑粗犷,而苏南则以清雅细巧见长。很多江苏城市在历史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同时在世界范围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影响江苏建筑文化的成因可归纳为自然、人文和技术3大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江苏传统的城市面貌和建筑特征。3.1自然成因山川地形、河流、气候、物产等因素是江苏建筑文化的自然成因。首先是水的影响。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淮河在江苏境内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水域环境,承担了商品流通的作用,江苏建筑文化特质及其提升策略王建国1顾小平2龚恺1张彤1摘要/基于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建筑案例实证调查,剖析了江苏建筑文化成因,解析江苏5大文化圈建筑文化表征的共性和多样性,进而总结出各亚文化圈的建筑视觉特征,最后提出江苏建筑文化的提升策略。关键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文化特质创新ABSTRACT/Basedonthepositiveinvestigationofbuildingcasesin13prefecture-levelcitiesofJiangsu,thispaperanalysesthecauseofJiangsuarchitecturalculture,thegeneralityandmultiplicityofthearchitecturalsymptomonfivesub-culturalcirclesandtheirvisualidentities.Finally,itproposesthestrategiesforpromotingJiangsuarchitecturalculture.KEYWORDS/Jiangsuarchitecturalculture,features,culturalidentity,innovation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2)2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京,210036)收稿日期:2011-12-122012.1ARCHITECTURALJOURNAL建筑学报104特集SPECIALCOLLECTION江苏城乡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更促进了区域乃至全国建筑文化的交融。长江、淮河促进了东西向沿江流域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交融,同时,由于地处下游的长江的巨大尺度,又对文化形成一定的屏障,使得江苏南北文化表现不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