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镇江“天下第一江山”之称就源自于此。北固山位于金焦二山之间,为三山5A级风景区之一,三国时期就有“北固”之名并沿用至今。分为前中后三峰,山势险固,山岭逶迤突兀,好像一条昂首、拱背、翘尾的巨龙雄踞在镇江之北,长江之滨。前峰又称正峰,三国时孙权的宫殿、周瑜的帅府都是建在这里,山麓上建有镇江最早的城池铁瓮城的城墙。中峰山上保留有民国时期所建的气象台,现为镇江国画院。北固山的主峰是后峰,景色主要集中于此。“峰巅片石留三国”,北固山是镇江“三国”遗迹最多的地方,山上古迹大多与孙刘联盟的实时有关,请大家随我一一看来。一进牌坊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凤凰池,在凤凰池右边,有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名为试剑石,高的有1.8米,矮的0.8米左右,每块石头中间都很整齐的裂为两半,好像被刀劈斧砍一样。相传这两块石头是被刘备和孙权劈开的,二人以石试剑,暗卜成败。试剑石的形成其实是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天然形成的,并非刀剑所能劈开。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却反映了当时孙刘两家表面上是亲家,实则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山,东吴两位大将——太史慈和鲁肃的墓就位于中峰的山脚下。沿着中峰上山,不久就能走到龙梗。三峰之间原都有龙梗相连,前峰中峰之间的梗现已被凿开筑成今天的东吴路。原来北固山突兀于大江至中,龙梗两侧便是滔滔江水,十分凶险,如今却已绿树环绕,芳草依依,可谓是沧海桑田最好的见证。相传梁武帝当年就是由这条梗上后峰的,因此称为龙梗。沿龙梗走不远,就能看见一座重檐攢尖的四方亭。这里原是甘露寺的山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后改作清晖亭。亭子四面贯通,向南可去中峰,向北直达后峰,东侧是铁塔,西侧则是东吴古道。在清晖亭东侧有一座四层的铁塔叫卫公塔,是镇江四塔之一,也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江苏省境内唯一的铁塔。原为石塔,始建于唐,唐朝宰相李德裕曾三任润州刺史,为埋藏舍利子而造此塔,后被大火毁坏。北宋在原地重建为铁塔,因此此塔已有千年历史。铁塔建成时有九级,明万历年间被大风刮倒,僧人将其改建为七层,清光绪年间因遭雷击倾倒四层。鸦片战争期间,塔顶、法论均被侵略者损坏。新中国成立时,仅存宋代的二层铁塔和莲花座。后对铁塔进行了修整,将残存的明代铁塔四五层加上去,塔基浇钢筋混凝土,才使得千年铁塔重新耸立。塔身八面四门,每面都铸有佛像和飞天像,姿态各异。1960年整修铁塔时,在塔基下地宫出土2800多件文物,其中有金棺、银橔、舍利子等还有李德裕亲自书写的题记石刻。从出土的文物我们才知道了铁塔创建的年代和由谁所建。北固铁塔历史悠久,表现了我国古代冶铁工人精湛的锻造技术,乾隆皇帝曾有诗云:“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离开清晖亭走上长廊,在长廊东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名为阿倍仲麻吕诗碑,诗碑高3.2米,宽1.2米,雕刻细腻,光辉夺目。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年仅20岁时就作为留学生来到大唐,后来考中进士,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情很深,唐玄宗也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公元753年晁衡陪同玄宗接见日本使团,见到扶桑的亲人后在中国生活了36年的晁衡涌起回乡的念头,于是请命与鉴真大师一同东渡并获恩准。回乡途中停泊北固山畔,望着皎洁的月光,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相又皎月圆”。由于途中遭遇风暴,晁衡未能顺利东渡日本,而从大陆又辗转回到长安,自此终身没能回乡,毕生都贡献给了中日交流。这首《望月望乡》已被收入《全唐诗》,并被列入日本小学课本,在日本家喻户晓。我们面前这块诗碑,是中日友人共建,日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书写,中文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书写。碑额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此诗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对中日友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甘露寺山门东侧的长廊墙上,嵌刻着六个大字“天下第一江山”。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面对雄伟壮观、险固峻峭的山景不禁赞叹道:“北固山真是天下第一江山”,并当即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字,后来遗失。到了宋朝,书法家吴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