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傅若农(北京理工大学,100081)十一年前毛细管电泳(CE)出现时,在世界分析化学界引起了少有地关注和积极地效仿。十多年来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CE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有人认为,目前CE最活跃的领域是柱工艺和毛细管柱表面化学以及选择性分离介质的研究。后者是为了分离一般情况下难以分离的各种异构体,尤其是对映异构体。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为了分离外消旋手性化合物,合成的一系列手性固定相和流动相添加剂,如可生成金属配合物的配体和可生成包含化合物的冠醚和环糊精及其衍生物,都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应用。在GC和HPLC中成功的应用必然会影响CE并为CE所效仿。事实上,在CE中这些物质都得到了应用。特别是从1984年日本的Terabe(2)开创了以胶束作分离介质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以来,在CE中应用这种分离介质的研究更加兴旺起来。本文就是对这类选择性分离介质在CE中的应用作一综述。环糊精在等速电泳中的应用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最早在1960年用于GC,七十年代中期用于HPLC,1988年后用于HRGC,九十年代初急剧发展,并迅速商品化,在对映异构体的分离中得到十分成功的应用(3)。捷克的Smolkova-Keulemansova早期把CD用于,CM(十年代中期从GC中转向CE,她们主要是把CD用于等速电泳(ITP)[4-7],把CD及其衍生物用作ITP的前导电解质,CD起着移动固定相的作用。1982年Tazaki等[8]在电解质中加入-CD,在有氯离子、溴离子存在下可分离碘离子。此后其他人又把-和-CD用于无机离子和有机物位置异构体的分离[。但是CD在等速电泳中的应用,大量的工作是由Smolkova研究组进行的,他们于八十年代后半期在以CD作等速电泳前导电解的添加剂方面发表了多篇文章。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两点重要事实:1.CD和客体(分析对象)形成包含化合物(InclusionCom-pound)的速度很快,不会影响等速电泳的稳定2.CD在工作的酸度下不会离解,所以CD成为一种假固定相,对溶质起分配作用。在等速电泳中使用过的CD有-CD、ⅵ-CD、-CD以及CD的衍生物2,6-二-o甲基-CD2,3,6-三-o-甲基--CD。文献中使用-CD的为多数,分析对象多为药物,如麻黄素、肾上腺素等光学异构体。直到1988年Smolko-va-Keulemansova等人仍沿用等速电泳在电解质中加入-CD衍生物分离麻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并研究了-CD、二甲基-CD和三甲基-CD对分离的影响。1989年意大利的Fanali[10]则成功地把以CD为添加剂的等速电泳用于化妆品的分析。图1是日本人Tanaka[11在1991年用-CD作前导电解质分离儿茶酚胺的等速电泳图。环糊精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方面,Terabe[12用羧甲基--CD(-CMCD)作胶束,以MECC方法分离甲酚、二甲酚、二甲胺、硝基酚和硝基苯胺等异构体以及苯甲酸甲、乙、丙、丁脂。这一工作是Ter-abe对MECC技术的拓宽,证明用CD衍生物作MECC的胶束,可以使溶质和固定相形成主-客体的包含化合物,非常适合于芳香族化合物异构体的分离。图2是用-CMCD分离甲酚和二甲胺异构体的电泳图。Terabe提出的“CD玀MECC”保以CD改性的MECC)功能不仅可用于一般位置异构体的分离,更重要的是把它用于对映异构体的分离。1989年Ter-abe13]把乙二胺单取代-CD用作MECC的胶束分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1989年意大利的Fanalic[14又采用MECC的电泳,以-CD、二甲基--CD、三甲基-CD作胶束分离麻黄素、去甲麻黄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取得优于捷克人的结果。图3是Fanali用二甲基--CD作电解质添加剂分离五种对映异构体的电泳分离图。1991年Tanaka[15等系统地比较了各种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七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正亮氨酸、正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缬影氨酸)对映异构体的分离能力作了比较,结果列于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CD对这七种氨基酸的丹磺酰化衍生物对映异构体具有最好的分离能力。但是巴比土类衍生物的对映异构体则是CD的三甲基衍生物具有好的分离能力。图4是TM--CD和TM--CD分离巴比土类对映异构体的电泳图。因为多环芳烃是环境分析中十分重要的项目,也是色谱工作者竞相研究的分析对象,而CD+MECC又适用于分离亲油性物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