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护理杂志第49卷第1期2014年ChinJNurs,May2014,Vol.49,No.5中华护理杂志2014年5月第49卷第5期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4.05.021作者单位:100144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通信作者:郭爱敏,E-mail:guoaimin@hotmail.com黄雪丽:女,本科(硕士在读),E-mail:xueli307@163.com2013-10-27收稿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诊疗次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1-2]。急诊分诊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帮助并指导医护人员分诊的工具[3-4]。近年来,随着急诊量的逐年增加,急诊科拥挤成为各国急诊科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显示,其中真正的急诊患者仅占20%~30%[5-7]。为应对此问题,及时准确识别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降低患者在候诊和诊治期间的安全隐患,国外研究者从急诊分诊和分诊标准入手进行了大量研究[8]。本文旨在对国外常用的几种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评价及培训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分诊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1国外常用的分诊标准现代分诊标准的建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2]。目前,国际上常用且得到公认的有澳洲分诊量表(AustralasianTriageScale,ATS)、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anadianEmergencyDepartmentTriageandAcuityScale,CTAS)、英国的曼切斯特分诊量表(ManchesterTriageScale,MTS),以及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mergencySeverityIndex,ESI)[3-4]。这些分诊标准均为5级分诊标准,即按病情危急程度将患者分为5级,其中1级为病情最危重、最紧急的患者,5级为病情最轻的非急诊患者。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制订一个国际分诊标准,以便于各国间的交流合作[1]。1.1澳洲分诊量表(ATS)ATS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于1993年牵头制订,1994年在澳大利亚各大急诊科推广应用[9]。ATS根据患者可等候的时间(timetotreatment)将患者分级,即分诊人员考虑患者可等待多长时间而不会发生危险,需要立即给予复苏的为1级患者;可在来诊后10min内给予救治处理的是2级危急患者;3级为紧急患者,可在患者来诊30min内给予处理;4级为次紧急患者,可在患者来诊后1h内给予处理;5级为非急诊患者,可在患者来诊后2h内给予处理[10]。为避免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发生意外,要求分诊护士在患者候诊期间,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分级[11]。在大量研究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ATS指南对分级标准进行了级别描述和临床描述,如对2级的级别描述是“即将威胁生命”(imminentlylife-threaten-ing,指患者病情严重或如果10min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威胁生命或引起器官衰竭)或“需要时效性的治疗”(importanttime-criticaltreat-ment,指在患者来诊后数分钟内需给予时效性的治疗,如溶栓、解毒等会对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重要的影响的治疗)或“极度疼痛”(veryseverepain);临床描述是指存在下列症状的患者:如有气道危险-严重喘息、严重呼吸困难,有循环系统威胁-皮肤发绀、低灌注、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11]。但需要注意,在分诊时,不能将患者生命体征作为唯一决定分诊级别的依据,而应将患者最紧急的临床征象作为分诊依据[9-11]。作为国际上第一个5级分诊标准,ATS对后来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分诊标准的制订产生了很大影响[1]。目前,ATS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到了广泛应用[10],其培训和教育方式也日渐成熟完善[12]。1.2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CTAS是由加拿大急诊科医生Beveridge等在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的建议下,于1995年在澳洲分诊量表的基础上制订的[13-14]。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黄雪丽郭爱敏【关键词】急诊处理;伤病员分拣;方案评价;在职培训【Keywords】EmergencyTreatment;Triage;ProgramEvaluation;InserviceTraining综述597CMYK第49卷第1期2014年中华护理杂志ChinJNurs,May2014,Vol.49,No.5中华护理杂志2014年5月第49卷第5期综述分诊人员根据患者主诉和症状决定患者分级,包括患者的高危病史因素(如有毒食物摄入史)、症状、体征、生理参数(如血压)以及即时检测(如血糖)等[15]。与ATS类似,在CTAS指南中,对各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