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方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史大卓(北京,100091)概述现代医学防治心脑血管病进展主要为:血运重建治疗机械方法干预新药物基因治疗和心肌干细胞移植概述•血瘀是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病机•“脉者,血之府也”,脉以通为顺,心脑血管病主要病变再血脉,无论虚实,血瘀、血脉运行不畅,总是其病机的一个主要方面;•瘀血在脑,血运不利,则会引起中风、眩晕、痴呆等;在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心悸等。概念瘀1.狭义2.广义3.病理产物来源4.主要相关功能5.主要相关脏腑6.属性7.病因病机1.瘀积不行之血2.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阻滞及离经之血3.血液和组织4.血液运行和组织变性5.心肝脾6.阴邪7.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扑损伤,久病入络,影响心肝脾等脏腑而致血行不畅或离经外溢瘀的传统认识概述•血瘀证往往和其他病因间夹一起:如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等组织异常增生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血液理化性状改变血瘀证的现代病理离经之血炎症浸润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血瘀证:涉及临床各科,主要表现为: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皮肤、粘膜瘀斑瘀点面部、口唇、皮肤、爪甲、舌质发青色紫,面部黧黑,肌肤甲错者脉细涩不畅,沉弦,结代不齐肿块,质硬,部位固定,压痛,色青紫或暗红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者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外伤或有手术病史奇异神态表现久治不愈的痼疾生化影像病理检查:血管硬化、血流减慢、血管或肌肉痉挛、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局部组织充血、炎症浸润活血化瘀调和血脉袪其瘀滞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其它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粘、聚、滞、血小板功能)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其它抗动脉硬化,抑制血栓和栓塞形成抗病毒、抗炎抑制组织增生(良性、恶性)调节免疫功能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益气活血•温阳活血•养阴活血•化痰活血•养血活血•破血祛瘀•通络活血•祛风活血•凉血活血•止血活血•散结活血•解毒活血•其他概述和血药-养血活血活血药-活血行血通瘀破血药-破血消瘀攻坚和血类:丹参、当归、赤芍、丹皮、鸡血藤活血类:川芎、元胡、蒲黄、三七、乳香、没药破血类: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中药概述辨证分型常用药物代表方剂瘀血痹阻川芎、赤芍、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桃红四物汤气滞血瘀陈皮、香附、元胡、檀香、沉香、柴胡等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五味子等补阳还五汤寒凝血瘀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川芎等当归四逆汤顽瘀久瘀虫类药如水蛭、土元、虻虫、全蝎、地龙等大黄蔗虫丸活血化瘀的药理活其血脉(改善生理功能)化其瘀滞(消除病理变化)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其它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粘、聚、滞、血小板功能)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其它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抗病毒、抗炎抑制组织增生(良性、恶性)调节免疫功能概述概述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发挥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作用•1982年以来,国内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论文459篇,病例数60000余例,其中心绞痛有效率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与单一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改善症状、毒副作用小、提高生活质量、经济、适合我国国情等优势。活血化瘀和冠心病辨证标准必备条件标实证痰浊偏寒胸痛痞满,恶心,心悸,心慌苔白滑或腻,脉沉滑或结代胸脘痞满及苔腻或恶心,脉滑偏热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血瘀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瘀斑,脉弦细、涩促或结代胸痛及舌质暗有瘀斑气滞胸闷痛,憋气,苔薄白,脉弦胸闷或憋气寒凝胸闷甚,遇寒即发,舌质淡,脉沉弦或迟胸痛甚及遇冷即发本虚证阴虚心阴虚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面潮红,舌质红,脉细数或促心悸心悸及其余两项以上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肢麻前具二项以上,后具一项以上阳虚心阳虚精神倦怠,自汗或冷汗,肿胀,面色白,舌淡或胖,脉沉细身寒肢冷,心悸身寒肢冷,心悸及其余一项以上肾阳虚身寒肢冷,夜尿频数身寒肢冷,夜尿频数及其余两项以上脾阳虚身寒肢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