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摘要:汉字从甲骨文,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一直到今天的楷书,在其漫长的三千余年的岁月和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有其一般规律:汉字发展呈现简单化,定型化,形声化,匀称化,规范化的特点。关键词:汉字发展规律汉语和汉字实际上是汉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汉民族的生活中,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工具,而是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完全深铸在一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结绳、刻契、文字画到象形文字这一阶段,这是世界上多数文字的演变规律,汉字也未能例外。本文拟就汉字发展的一般律做一个简单探讨。一、书写的简单化文字要便于书写,书写要求便捷。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为了追求书写的快捷,汉字的笔画(或线条)和结构呈现出简化的发展趋势。总之汉字形体的发展,从甲骨文开始到现行的楷书,形体的简化从未中断。汉字简化的内容大致包括符号化、统一化、规律化、工整化、简体化几种。所谓符号化,是指把难写的曲线变成易写的符号,把不规则、不整齐的符号变成规则的整齐划一的符号这个符号化的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一是线条化,二是笔画化。统一化意味着汉字的定型。文字是群众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分别创造的,各人的方法不同,理解各异,因而创的文字也多姿多彩,异体纷呈,这就增加了学习和使用文字的人们的负担,因而必须使文字形体统一化。规律化是把漫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或笔画。象形文字随着所象物体的曲线描绘,原无什么规律,小篆把古文、搐文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这是汉字的第一次规律化。隶书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横平竖直的笔画,这是汉字的第二次规律化。简体化就是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由于汉字不是一时一地而造的,存在着繁简并存的现象,但最后总是简体字获得了胜利,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汉字的由繁趋简是形体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由文字本身的工具性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人们总是希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使用,在写字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写得越快越好,这就导致了书写求简的趋势。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就是简化的过程。文字越符号化,越便于书写和使用文字越统一规律化越便于学习和书写。只有文字形体的不断简化,才能提高文字的使用价值和作用,才能适应语言的发展形势,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但是,文字要很好地完成记录语言的功能,就要保证字形之间有足够的区别度,为了便于识字,还需要字形本身提供尽可能多的音义信息。这不同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简体字,有时会降低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因而给阅读造成障碍;有时会破坏字形提示音义的功能,增加识字困难;有时个体字符的简化还会造成系统的繁难。理想的状态应该使上述三方面达到平衡,既要保持足够的区别,又要适当照顾到字形提示音义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简化,同时个体的简化又不能与整个系统发生矛盾。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很难完全做到。但是,在系统整理简体字,或把简体字提升为规范字体时,要全面地考虑到诸方面的制约因素,才能把汉字的系统简化工作做得更好,最1大限度地降低它的负面影响。二、字形的定型化字形的定性化是指汉字的形体和结构由不定型像定型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早期汉字的字形不固定,尤其是在甲骨文阶段,异写字、异构字繁多,构形时线条商量的简繁、字样置向相同构件的数量及构件的相对位置不定等现象大量存在。,一个字常常有很多不同的写法,表现为一个字往往可繁可简,方向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偏旁的位置也可以互相颠倒,所从的偏旁在不影响构形意图的条件下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到了小篆时期,汉字字形由多种多样逐渐演变为固定的写法:字形的繁简确定,不能任意增减笔画;置向固定,不能任意掉转方向;偏旁的位置固定,不能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实现了字形的定型化。随着汉字构形的不断成熟,汉字不断朝着定型化的方向发展。三、构形的形声化构形的形声化是指汉字的构形模式由以表意为主体发展为以形声为主体的演化方向和演化过程。早期汉字是以象形字为主体的。假借的产生及其发展,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