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河西宝卷河西宝卷含凉州、张掖、酒泉宝卷(张掖宝卷因故未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文学。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代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2.天祝土族格萨尔《格萨尔》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源于藏族,却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作为口头传唱的口碑古籍土族《格萨尔》,同样具有有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在形式、内容方面富有自己的特点,独具魅力。挖掘、抢救和保护土族《格萨尔》,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格萨尔》英雄史诗,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3.裕固族民歌从裕固族历史渊源和语言来说,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歌词格律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部分,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已搜集、整理的有310余首。裕固族民歌记叙了裕固族历史、英雄和生活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族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4.花儿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贺兰山以南,六盘山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东这一跨越甘、宁、青三省区的广阔地带,成为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个歌种。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前者以甘肃河州(今临夏)为中心,布及甘、青相邻的十多个农业县;后者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为中心,只流行于甘肃境内的七八个县。洮岷花儿曲调纯朴单调,有浓厚的叙事性,而河州花儿的曲调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目前,在我省具有影响力的花儿会有康乐莲花山花儿会、和政松鸣岩花儿会、岷县二郎山花儿会。5.庆阳唢呐艺术庆阳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经历代艺人不断繁衍发展至今,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庆阳唢呐曲牌内容丰富,意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6.永登苦水高高跷甘肃永登苦水街高高跷,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保留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是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开路引导下,上街进行表演,传播民间民俗文化。它的表演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开始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长期传承发展时期,它的长期存在和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密不可分。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采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凌空飞舞,过街式向观众表演,跷腿高度达3米至3.3米,是全国之冠。7.兰州太平鼓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几百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兰州太平鼓是圆筒形,鼓身高70—75厘米,鼓面45—50厘米,鼓重19—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鼓队有24—48人,也有108人不等的设置,鼓手在领队的一声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幻,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编排、加工和完善,形成了高、中、低鼓三种基本打法,揉进戏剧架子功的技法和武术的技法,加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