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关于“拿破仑三角形”的探究太白初中魏兆飞【简历】魏兆飞,男,生于1965年10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徽州师专生物专业,后在芜湖师专进修数学教育专业,2003年获得双专科学历。现任教于当涂县太白初中。工作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三年、数学教研组长十九年。多次被评为太白镇先进教师。1989年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2008年荣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2009年担任市级《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案例研究》课题组组长,于2012年课题顺利结题。教研成果丰硕。2010年《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案例研究初探》论文获市级二等奖;2011年市级课件大赛《多彩的几何图形》获一等奖;2012年市级课件大赛《函数、几何动态问题探究》获一等奖;2013年市级课件大赛《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动态探究》获一等奖,2013年中考所任数学学科位居全县均分第一、及格率第一、优秀率第二的优异成绩;2014年当涂县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比《关于“拿破仑三角形”的探究》获三等奖。【摘要】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本文对古老命题:“拿破仑三角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存在“三线共点、三圆共点、费玛点”等相关知识。以“关联相似”为前提,鼓励学生对拿破仑三角形定理进行猜想、推广与证明;以三角形三边,在三角形的外侧(或内侧)作三个“同向相似”的三角形,研究它们其中对应点组成的三角形与所作“同向相似”三角形之间的联系,进而将拿破仑三角形定理加以推广,并以其证明了一道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与数学探索精神。【关键词】拿破仑三角形;三线共点;三圆共点;费玛点;“关联相似”。一、问题的提出问题还是从一堂数学活动课说起。我在给学生介绍一些古老的几何命题时,讲到了法国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NapoLeon),他崇尚几何,曾经研究过一道命题:任意三角形,由它的三边分别向外侧作正三角形,那么这三个正三角形的中心也构成一个正三角形。人们把这个由中心构成的正三角形称“拿破仑三角形”,这一命题被称为拿破仑三角形定理。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全神贯注起来。【拿破仑(NapoLeon)三角形定理】如图1。已知:任意△ABC,由它的三边分别向它的形外(或形内)作正△PBA、正△BQC、正△ACR,则它们的中心O1、O2、O3组成的△O1O2O3也是一个正三角形(△O1O2O3称为拿破仑三角形)。学生们被它的美妙而为之震撼!【分析】在这里,我们需要作三个正三角形的外接圆。设:⊙PBA与⊙ACR相交于点M,连结MB、MC分别交O1O2、O2O3于点D、点E。由于∠P、∠R都是60°,于是得到∠BMA与∠CMA都是120°,这样∠BMC也是120°。∴∠BMC+∠Q=180°。故而,四点B、Q、C、M四点共圆。也就是说:⊙O1、⊙O2、⊙O3三圆共点。到了这里,由于BM、CM分别是它们的公共弦,根据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MDO2与∠MEO2都是直角,于是在四边形MDO2E中,∴∠O2=60°。同理可证∠O1=60°,∠O3=60°。这样,我们证明了拿破仑三角形定理。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推广与特例:如图2。任意△ABC,由它的三边分别向它的形内作正△PBA、正△BQC、正△ACR,则△O1O2O3也是一个正三角形(证明略)。如图3。当△ABC的顶点A落在边BC时,正△PBA、正△BQC、正△ACR,它们的中心O1、O2、O3组成的△O1O2O3是正三角形。如图4。如果O1、O2、O3是AB、QC、RC中点时,△O1O2O3也是正三角形。数学探索1O2QO1PO3RACB图2O2O3O1QRPCBA图3图4O2O3O1QRPBCA图1O2O3O1QRPABC关于拿破仑三角形的探究二、拿破仑三角形与费玛点我便总结:此问题中,存在一个“三圆共点”,话音未落,学生许小青同学说道:有三圆共点,那么其中有没有三线共点呢?他的提问,让同学们又思索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谷军同学首先观察到:PC、QA、RB似乎三线共点呢?我就顺水推舟道:对!善于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猜想,再加以证明。有吗?我们再来共同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如图5。分别连结MA、MP、MB、MQ、M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