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1卷第2期JMedTheor&PracV01.21,No.2,Feb2008关系密切。与静脉直接受到挫伤、撕裂或骨折损伤感染、肿瘤等各种疾病因素密切相关。小腿肌肉静脉丛包括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而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向上汇人胭静脉,引起胭静脉血栓较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有的血栓扩展到主干静脉产生回流障碍时才出现肿胀、疼痛症状。腓肠肌血肿常干扰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诊断。有些腓肠肌血肿对深静脉外压较重,因而会得到与深静脉血栓相同的结果。腓肠肌血肿散在于腓肠肌间隙,不在静脉管腔内,不规则,无静脉管壁结构,无自发血流信号。临床上遇见单侧肢体突发肿胀的患者要警惕患者是否有应用抗凝药物史,检查患者的小腿或内踝是否出现淤血斑。有报道指出淤血斑是腓肠肌血肿的特殊特征。根据腓肠肌血肿的临床表现,如单侧肢体的突发肿胀,腓肠肌压痛明显,小腿及内踝部出现淤血斑,再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的检查结果,只要提高警惕,早期明确诊断是不困难的。早期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并发症,保障肢体功能。收稿日期2007—06-16(编辑晓旭)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治疗体会太善姬1金相云2刘艳奎11延边大学医院血液风湿科,吉林省延吉市133000;2延边大学福址医院关键词老年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85(2008)02—0190—0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累及全身小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多个关节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老年性类风关较为常见。与其他各种老年性疾病一样,老年类风关的治疗,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引起重视。以下就笔者几年来治疗老年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2~2005年在我科室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例,女性13例,年龄60~77岁,病程3个月~22年。其中初诊时伴有发热者4例,关节畸形者9例,因关节肿胀不能行走者7例,RF阳性者15例,RF阴性者3例;血沉增快者14例,血沉正常者3例。合并骨性关节炎者6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合并高血压病者4例。所有病例确诊后均应用强的松15~20mg/d口服,甲氨喋呤7.5~lOmg/周口服,其中4例加用爱若华10mg/d口服,同时并辅以非甾体抗炎药物、活血化淤药物及防治激素副作用的药物等治疗,疼痛缓解时间在1~3d,3~5d后所有下肢活动障碍者,均能离床行走。所有病例7~14d门诊复查1次,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酌情调整强的松的用量,1~2个月后,除1例外,所有病例强的松均减为5~7.5rag/d,仅1例对激素依赖性较强,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复发,几经反复后,目前仍用强的松7.5mg/d。所有病例每1~2周复查血常规1次,未发现因应用免疫抑制剂丽发生血细胞下降者。每1~3个月复查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其中2例在治疗期间发生轻度的肝功能改变,应用保肝药物后改善。没有因此而停止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复查血沉及其他免疫指标检验项目。在经1~2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同时血沉恢复正常。在17例中,4例失访,13例仍在继续接受门诊治疗。其中5例病情反复,其诱因有过劳、感冒、季节改变、自行更改用药剂量等。重新应用原有药物后,均得到了较满意的缓解。13例患者中,5例已完全停用强的松,单用控制病情的药物。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应用相应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为预防感染,根据患者不同的经济条件,均在不同时期加用了胸腺因子静点及转移因子口服。收到一定的效果。2讨论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笔者对该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治疗体会进行总结。(1)多数患者病史较长,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前误诊者较多。(2)有些患者虽有明确的诊断,但在个体诊所及个体游医处就诊者,用药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导致病情未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已造成关节的畸形、功能障碍;(3)并发症较多,脏器功能状态差,正常剂量的药物难以耐受,需随时调整用药,并及时妥善处理好并发症。(4)有些老年患者,没有子女及其他年轻人陪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