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总274)江苏中医肝升肺降机理的探讨浙江中医学院金魔教研室(310009)柴可夫〔提要〕肝升肺降是中医的一大墓拙理论,涉及一些临床病证的病理机制及辫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历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本文衬此从中医生理解剖、经络脏腑及相应的病理角度作了探讨。升降出入,是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事物因此而变化的根源。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有曰:“升巳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同样,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存在着升降出入。由于体内外有着升降出入等的不断运动,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遂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巳,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之经旨。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自然界和生物界都离不开升降出入的变化。机体的升降出入,主要是讲气机的升降出入,它是各个脏腑综合作用的体现,其中肝的升发与肺的肃降对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为重要。掌握肝升肺降的相反相成关系,对理解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复习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对肝升肺降理论的源流及肝升肺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研究和分析探讨。一、肝升肺降理论的源流中医对肝升肺降理论的认识,可追溯到《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有人对此经旨仅从形态解剖学上加以理解,认为“肝在左,肺在右”,这是对《内经>原意的误解,它导致人们无法自圆其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本是古人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所作的概括。它的确切含义,应理解为:肝的生发之气,于左上升;肺的清肃之气,于右下降。从《内经)本身的有关原文和后世注家的解释来看,对“左肝右肺”的认识,其理论依据主要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对天体运动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等。在肝升肺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至清代以前,文献中较少明确记载这一理论的临床运用,而多是从五行生克乘侮的角度认识肝肺失调的记载,清·叶天士首次倡用肝升肺降的术语并详加阐述,<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记载有肝升肺降失调的病例。嗣后,何梦瑶、黄坤载等医家都对此有较明确的论述。历代医家对肝升肺降的理论阐述和有关临床实践,使“左肝右肺”的认识,成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肝生于左”概括了肝主升的生理特性“肝生于左”,实质上是对肝气升发向上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考“生”字本义,《说文解字孙曰:“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也。”王冰在注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时,指出“生,谓动出也妙。张景岳在《类经》中注释此句时,也认为“生”指“生发”而言。显然,“生”字有着升发向上的意思。而“肝生于左”的“生”,无论从文理上或医理上,都可理解为肝气升发向上的生理特性。一dr1991年第6期肝为阴中之阳脏,属木而应时于春,春木乃少阳发生之气,生机向上,万物以荣,因而肝木之性,主乎升散,其气总宜上升为顺。如林佩琴曰:“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然其上升之气,既不可抑遏受阻,又不能升发太过,受阻则升发不及而气郁,太过则风阳上扰而阳亢。而宜犹树木之枝条,舒展畅达。后世对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的认识,溯本求源,便是肇基于《内经》的肝气从左升发的观点。肝的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升正常,则情绪稳定,心情舒畅,也不形成抑郁消沉,滞郁化火,肝火灼肺等证候。肝升正常,不呆不亢,则肝的疏泄条达正常,脾胃和畅,消化吸收机能健运无碍。肝升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气血亦因而流通无阻。如《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的疏泄正常,还能使上下四旁的气机畅通,水液输布正常。此外,肝的升发条达,疏通开泄,也有助于妇女的排卵和月经的来潮以及男子的排精等。肝的升发还包括胆的生理功能在内。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胆在机体气机升降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为少阳始生之气,为一身之机括,故如其气或弱、或郁、或亢、或陷,则各脏腑气化皆失其度而生病。”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