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5-19修回日期:2008-10-21作者简介:蒋向勇(1974-),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邵娟萍(1976-),女,湖南邵阳人,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蒋向勇1,邵娟萍2(11江西蓝天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98;21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99)摘要: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之前对歇后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歇后语的来源、命名、分类、结构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上。基于认知主义哲学观的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当前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认知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语言意义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歇后语的解读涉及复杂的幕后认知,是在给出的显性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概念合成和推理的结果,语境在歇后语成功解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歇后语;关联;概念合成;推理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9)01-0144-04“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1]歇后语可分为两大类: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喻意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有的释义为其字面上的意义,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有的解释则是它的转义,例如: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失去权力);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两面讨好)。谐音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似现象表达意思,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歇后语俏皮幽默,通俗形象,说话或写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能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理,生活形象地刻画人物,使语言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对歇后语后一部分近似谜底的解读以前并没有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结合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以下简称RT)和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以下简称CB)对歇后语的解读进行合理的解释。一RT和CB概述及其互补性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当前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RT是Sperber&Wilson对Grice的合作原则的修正和发展,并从认知的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他们认为语用学只需要一种原则,那就是关联”[2]。并将关联原则定义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3]。在他们看来,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推理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2ence)过程。RT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任何给定语境中,人们的言语是关联的,任何言谈或其他形式的交际,其终极目标就是成功的交际,而成功交际的基本前提就是言语需要具有关联性。Sperber&Wilson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关联性是一个依赖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被看作一个第40卷第1期2009年1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Vol.40No.1Jan.2009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所作的推理过程;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始终受关联原则的支配。明示推理以明示性为向导,在新信息和旧信息之间进行,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关联论对交际做出了许多独到和令人信服的阐述,不少学者认为关联论比合作原则更有说服力,可以取代合作原则。不过,关联论也有其局限性和不完备性。比如:“关联论对交际的概括太笼统,不够具体;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和明示性难以确定,带有太多的主观性等。”[4]也有人认为,关联论偏重对言语的推理理解,而轻视或无法顾及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尤其是顾及不到言语的生成过程[5]。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6]及Fauconnier&Turner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