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信息网络(0810Z1)遥感信息传输与处理(0810Z2)导航与定位(99J1)集成电路设计(99J2)二、培养目标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遥感信息传输与处理、导航与定位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三、培养方向1.通信与信息系统:包含信息传输与处理、多媒体传输与应用、现代数字通信与遥控遥测、航空电子综合、先进的扩频通信系统、现代电子设备自动测试技术、数模射频混合集成电路(SOC)系统设计等专业方向;2.信号与信息处理:包含智能信息处理、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处理与分析、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信息系统和信息获取与处理等专业方向;3.信息网络:包含通信与网络、实时网络通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4.遥感信息传输与处理:包含微波遥感信息处理、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等专业方向;5.导航与定位:包含卫星导航与无线导航技术、先进综合导航系统等专业方向。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鼓励开展国际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如下表所示。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层次,要取得相关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学术型硕士学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学分要求结构类型学位理论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公共课基础及学科理论课跨学科课选修课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学术活动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分小计≥6≥14≥2≥0≥3111总学分≥30(需同时满足各类学分小计和总学分要求)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学位必修课、必修环节和学位选修课。1.学位必修课(环节)学位必修课指获得本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所必须修学的课程,包括:(1)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第一外国语、专题课等。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建议修学英语一外。(2)学科必修课:包括校级基础理论课、一级学科理论课和专业课。(3)跨学科课:在导师指导下跨一级学科选课。(4)学位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位选修课(环节)学位选修课不做最低学分要求,导师可根据硕士研究生知识背景情况及课题研究需要指定选修公共课、本专业课或跨专业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德、日、法等)的博士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作为二外;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跨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将若干门本学科的本科核心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所修课程记录成绩,不计入总学分。3.课程设置(见附表)4.学分要求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依据培养方案,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般根据导师的安排在1年内完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