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科学精神践行人道主义———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抗击非典的事迹董莉(广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182)〔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65(2003)03-0028-03从2002年11月开始,“非典型肺炎”这种新型疾病在广东出现,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终于控制了疫情,为保卫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价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事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该院的呼吸疾病研究所,更是承担了其中最重要的工作。该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则是站在最前沿的科学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谱写了一首首践行人道主义职业信仰的壮丽诗篇。1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白衣战士冲锋陷阵2002年11月16日,广东发现了第一例非典病人。12月22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开始收治非典患者。除夕之夜,该院被指定为非典病人收治定点医院。在非典流行的早期,由于人们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没有什么认识,对非典的防范措施不到位,使得医务人员受感染的较多,甚至受感染的主要是医务人员。一时间,社会上各种议论都有,各种猜测都有,一些谣言也开始通过手机短信等途径流传,引起了社会恐慌。该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医务工作者们,不为非典所惧。所长钟南山院士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要求把最严重的非典患者送到自己的医院来。于是,已经传染数人被称为“毒王”的患者从别的医院送来了,因受感染而多器官衰竭的加拿大籍青年从深圳送来了。中山二院、中山三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先后送来了近100位非典患者,其中大多数是受感染的医务人员和危重患者,成为收治非典患者最为集中的医院之一。社会上的人们称该院为“疫区”,不敢来医院看病,不敢接近该院的医务人员。面对现实,大家并没有退却。所长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是人民的战士,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的时候,能退缩吗?不,坚决不!唯一能做的,就是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冲到战斗的第一线,冲到战场的最前沿。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尽职尽责,这才是医务人员应有的本色!”2月18日下午,轮到重症监护中心年轻主任刘晓青休息。可是,当她刚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时就接到紧急任务。上级部门通知她和年轻的医生陈思蓓到市内某医院接诊一位生命垂危的非典患者。这名患者是医院的司机,在运送非典病人时被感染,而且毒性非常强,已经感染了十几个救治他的医务人员。当时,医务人员短缺,她俩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当起了担架工,抬起这位160多斤的患者就往救护车上跑。回到医院,她俩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给患者擦净身上的血迹和不断渗出的分泌物。在插管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血性浓痰从切口处喷涌而出,沾在大家的手上、脸上。谁都知道,这些浓痰具有剧烈的感染性。但大家更加明白的是,如果稍有退缩,抢救失败,患者的生命就将终结。经过大家几小时的共同努力,她们终于给患者插入了鼻管和胃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可是,由于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过度疲劳,而且与患者零距离接触,陈思蓓也被感染了。病榻上的她,仍然惦念着自己的每一个病人。如今,她已经康复,又战斗在救治非典患者的第一线。后来,人们充满敬意地称陈思蓓为“铁娘子”。而刘晓青并没有受感染,一直坚持在第一线工作,被人们称为“神奇女侠”。难道她们不知道危险吗?难道她们真是刀枪不入的“铁人”吗?难道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为她们牵挂吗?当然不是。她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凡人,都是血肉之躯。那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她们是医务人员,是党的战士,是人民的健康卫士。她们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在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一定要冲到战斗的最前线。刘晓青说:“作为一名医生,当看到病人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看到他们那绝望而又充满求生欲望的眼神时,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抢救他们,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自己100%的努力。”医生郑则广在给患者紧急插管时,病人带血的痰液溅了他一身。后来他也被感染了。在病床上有人问他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