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91~97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91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高雯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强调社会交互作用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信息加工所依据的数据库则缺乏系统的阐述。领域理论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将个体的社会知识分为道德、常规和个人三个领域,强调个体在领域认同标准和领域混合事件推理上的差异。Arsenio和Lemerise在情绪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领域理论来说明数据库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中的社会知识对于信息加工的影响。这些整合体现了认知和情绪在社会行为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有利于说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引发了对各种形式的内部心理成分的理论思考和多个实证研究方向,也为心理研究其他方面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关键词社会信息加工模型,道德领域理论,攻击行为,道德认知。分类号B844Dodge等人在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最初主要是为了描述认知过程是如何导致儿童采取攻击行为的。在过去的20年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同伴欺负、童年期焦虑、青少年抑郁等社会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研究中[1]。与此同时,大量研究发现情绪或情感、心境、情绪调节技能等因素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信息加工具有显著影响[2,3]。于是,近来有研究者将情绪加工加入到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当中[4,5]。随后,整合的目光又聚焦在模型中实时加工所依据的、由社会知识和经验构成的数据库上。道德研究中日渐突出的领域理论强调社会知识的领域性,关注个体在不同知识领域内社会判断的差异以及对混合领域事件判断的个体差异。因此,Arsenio和Lemeris提出借鉴道德领域理论来说明社会知识或经验对于信息加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6]。1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攻击行为研究中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收稿日期:2007-01-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6JJDXLX002)。通讯作者:陈会昌,E-mail:chenhc@chenhc.comInformationProcessingModal,以下简称SIP模型),其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但是它的提出却与Piaget的道德判断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Dodge本人接受过Piaget学派的正统训练,他最初关于儿童敌意归因偏见的实证研究受到Chandler一项干预研究的启发。Chandler的那项研究旨在应用Piaget空间知觉采择理论来帮助攻击性儿童学习采择他人观点,以减少他们自我中心的归因模式[7]。Dodge重复Chandler的研究发现,无论攻击性儿童在空间知觉采择方面训练的有多好,在实际的社会相互作用中还是会爆发情绪并采取攻击行为;而且在社会事件的理解过程中,攻击性儿童并没有在同伴意图的解释上表现出太多的错误[8]。由此他认为,观点采择理论只是一个认知模型,不是一个行为模型;在结构性的知识和行为反应之间还有许多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掺杂其中,尤其是一些满载情绪的个性化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但是不能充分地解释一些进行敌意归因的儿童克制采取攻击性报复的原因,也不能解释其他类型的欺负行为。于是Dodge开始融合认知科学关于个体如何存储、提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平行、系列加工观点和问题解决模型,强调心理运算,最终发展出一个-92-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反映社会交互作用即时加工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9]。SIP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会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据此研究者提出了六个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影响社会行为的在线实时加工阶段:前两个阶段,对社会线索进行编码和解释,即试图理解在某个特殊的情境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目标澄清阶段,在对情境的初始理解(或者错误理解)以及在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过去经验的指导下明确和选择与情境有关的目标;反应的评估和决策阶段,儿童生成对这一情境的可能性反应,并且根据执行这一反应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结果进行评估;在最后的行为实施阶段中,儿童将选择的反应予以实施[10]。通常情况下这些加工步骤是快速呈现、按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