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题讲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欧阳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成都610041)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指南[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541X(2007)01.004—03溃疡性结肠炎(UC)在西方较常见,而我国近来逐年增多,由此带来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引起了专业医生的高度重视。正确的诊断不仅是临床处理的第一要务,也是临床科研的首要条件。国外处理指南重在治疗,几经修改,不断补充完善;国内于1978年、1993年、2000年拟订的诊断标准与诊治规范建议(相当于诊断指南)对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有必要认真复习,融汇贯通,以利规范行事,提高诊断水平。1国外UC诊断指南简介1.1西方沿用UC诊断标准西方国家现行诊断标准强调临床、内镜、影像、组织学与生化检查的综合判断,但篇幅极小,组合不确切,鉴别诊断未重点涉及,而主要强调UC和克罗恩病(CD)的鉴别。1.1.1改良Mendeloff标准的要点确诊UC:①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②伴有至少1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发现1个以上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溃疡;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短缩的证据;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疑诊UC:①病史不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有相应表现;②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结肠镜发现,无钡剂灌肠检查;③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钡剂灌肠发现,无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报告;④手术标本大体表现典型,但组织学检查不肯定。1.1.2Lennard.Jones标准的要点排除诊断:以各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如细菌学、放射学、组织学)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溃疡、CD、复杂的肛门病变、肉芽肿等。纳入标准:①连续性黏膜炎症、无肉芽肿和②直肠受累、延及结肠,诊断确立;无组织学检查者为可疑。以上标准强调排除诊断、组织学诊断及临床、肠镜与组织学检查的综合应用,并推荐不同的诊断级别,即确诊与疑诊的条件。1.1.3AGA临床指南中有关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2004年修订)临床诊断UC需结合症状、结肠镜与组织学检查,并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对疑为感染诱发UC、初发UC、临床缓解的UC及防止UC加重时,需做细菌学与寄生虫学检查,对于住院或接受抗生素治疗的UC,应检查大便梭状芽孢杆菌,并询问有否NSAIDs使用史和戒烟史。结肠镜检查能发现UC特征性病变,组织学检查、小肠造影有利于与CD鉴别,对于急性血便者,活检有利于与感染鉴别。黏膜隐窝分散、扭曲、萎缩,固有膜急慢性炎细胞并存,隐窝基底浆细胞增多与淋巴积聚,绒毛状黏膜结构及潘氏细胞化生等有利于UC诊断。循证资料显示,血清pAN.CA与ASCA检测有利于鉴别CD与UC,联合检测对UC的阳性预测值可达70%。1.1.4英国胃肠病学会2004年提出的成人炎症性肠病处理指南介绍指南的意图是使IBD处理具有持续的一致性,但不必将其作为每一病例的处理标准。指南中推荐搜索的资料文献的证据级别如下:A级:至少有1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B级:对考虑中的问题,具有未随机化的临床研究。C级:证据来自专家的临床经验。指南采纳新的证据,每3年修订1次。UC诊断基于临床表现、肠镜与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感染因子检测阴性,强调组织学检查应按规范行事,诊断应包括疾病范围,介绍了影像检查、内镜的应用价值。1.2日本IBD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A:持续或反复血性腹泻;B:内镜见弥漫性炎症,血管网纹消失,黏膜易脆(接触性出血),伴大量黏液,有颗粒状外观,多发性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形成,结肠袋囊消失(铅管状),肠腔狭窄和结肠短缩;C:组织学检查示活动期: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杯状细胞缺失;缓解期:隐窝结构异常(扭曲、分枝),隐窝萎缩。上述改变通常始于直肠,炎症连续性向近端发展。确诊UC:A+B中任1条+C。万方数据蝤座逍丝痘盘查!!!!生筮!!鲞筮!翅该标准还对病变范围、病型、病期与严重度作了明确分类。内镜改变有明确分度,对顽固性UC亦有明确的定义。2我国UC的诊断标准2.1诊断标准2.1.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1.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陛分布。①黏膜充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