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近视眼的发生原因归结起来不外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而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在环境因素中,长期看近所引起的近反射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出于生活和学习的目的,长时间看近,无论是看书、写字还是看电视、上网,他们的眼睛由于视近而长期处于调节状态。过度使用调节首先会引发调节痉挛,使青少年在看远时觉得视力模糊,这一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假性近视。此时,如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眼睛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眼球变扁眼轴增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视。因而,必须千方百计地使青少年多看远或设法减少他们看近时所使用的调节程度才能预防青少年患近视。上海医科大学汪芳润教授所著的《近视眼》中谈到近视眼防治时指出:“生理性近视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由此,近视眼发展的原因可归结为:1)近视眼未及时矫正,引起看远时视网膜上的像不清晰会引起眼球增长;2)看近时调节过多,眼内压的增加,肌肉的压力增加,会引起眼的组织变化,引起眼球增长。眼球增长后,远处物体无法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使近视症状发生及发展。近视控制近视眼的控制已有许多方法,包括身体锻炼、视觉训练、用眼卫生、眼状肌麻痹、饮食结构、隐形眼镜、超声波治疗和双光眼镜,但在这方面比较有科学价值的控制效果和达到预期研究目的的并不多。视光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证实,近距离工作是导致近视的一个可能因素。人视近时视网膜成像模糊是导致调节系统变化的一个诱发因素,不相适宜的视网膜景象焦点是视物不清的原因,所以人在视近时势必要使用调节以达到看清的目的,然而过度的调节最终引发近视的发生。若欲使病人对所有的阅读距离都能清晰成像,而不需要过多使用调节的方法之一就是配戴渐进多焦镜片。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初步探索以上论述以及大量实验证明,如使青少年多看远少看近或在读书写字时,配戴低度凸透镜以降低看近时进入眼内光的散开程度,用以缓解假性近视和预防假性及真性近视的发生,以及预防轻度近视进一步发展,是可行的。1967年Roberts和Banfordt对226个男孩和305个女孩用双光眼镜和单光眼镜作对照试验,发现双光镜片对减少近视眼的发展有效。1975年Oakley和Young用单光镜片和双光镜片矫正544个8~15岁的近视眼,对照试验发现戴普通单光镜片儿童一年增加近视-0.50D,戴双光眼镜的儿童一年仅增加近视-0.04D。1985年Grosvenor对213个8~15岁儿童近视眼用单光双光对照发现明显差异。80年代初,上海和徐州两个眼病防治所首先用低度凸透镜在小学中预防近视,其结论为:“是控制新发生率和降低原有患病率的有效措施,并且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又不防碍学习。”截至1985年度,用同一方法取得类似结果仅在《青少年视力保护》杂志发表的文章已有30篇。贾锐锋用其设计的双焦透镜观察多年,认为:“确实能治假性近视控制真性近视”。综合上述理论和我国学者的实践结果,可以认为,用低度凸镜或双光眼镜预防近视据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实践经验。单光和双光眼镜的缺陷以往,矫正近视的方法主要是配单光眼镜,一副眼镜只有一个光度,这样虽然可以提高患者的远视力,但在配戴使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1,单光眼镜的光学中心固定,患者配镜后看远和看近物转换时,眼球光心不能始终和镜片光心重合,而产生棱镜效应。2,由于镜度固定,患者配戴此镜看近和看远被同一镜度矫正,这样在看近时人眼必须多用4.00D左右的调节力。3,由于上述原因,部分近视戴镜者在看近时习惯摘下眼镜阅读,这势必将物体移近,造成眼睛负荷很大,易疲劳,长期造成眼睛度数增加。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上述的“看近戴用低度凸透镜可控制近视”之论,让人们联想到可以使用双焦点镜来矫正青少年近视。早在60年代即开始尝试这一做法,至今也还有厂家推出双光防近视眼镜,但是由于双焦点眼镜的上下两镜片之间产生的像跳干扰和看远看近时调节与集合之间的矛盾不易解决,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上一些防治近视用品的夸大疗效和失真宣传,使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防治措施败下阵来。双焦点眼镜由于配戴时像跳的干扰,只宜课堂使用。为使青少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