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某某书记经济理论文章:发挥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省委确定了工业强省的主战略,在全省新一轮加快工业发展的热潮中,如何顺势而上、顺潮而动、借机发展,通过工业发展来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成为XX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工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XX绕不过的一道坎,也是全区经济发展的竞争所迫、发展所需、大势所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上带一产、下促三产,和城镇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实现三次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工业落后,必然导致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受到制约,最终影响现代化的进程。XX地区国土面积、人口总量是全省的1/10,但2010年GDP占全省总量的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3.9%,财政总收入全省最低,仅占全省总量的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省最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0元,贫困人口仍有61.56万人,占全省总量的1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比全省高18.6个百分点(全省比例最高),二产比全省低12.9个百分点(全省比例最低),三产比全省低5.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是与全省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运用政治、行政、经济的各种手段,努力营造重视工业,扶持工业、关注工业、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汞、钡化学工业集聚区,西部地区锰、钒等冶金工业重要基地,贵州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工业聚集带,贵州省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资源型原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实现总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力争突破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力争30%以上。二产占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6%上升至40%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二、发展思路—72走总量扩张之路,以扩大工业总量为核心,加速工业发展、加速企业转型、加强工业项目储备,争取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落户,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新材料工业,发展“水、火、核”互济的能源工业,发展营养健康产品加工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新技术,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实行跨阶段、差别化发展;走园区发展之路,按照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根据功能区划、资源特点、基础条件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集聚区。按照“新项目必须入驻园区、同类项目入驻同类园区、引导现有企业迁入园区”的总体原则,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实现产业集聚、产品集聚、企业集聚。强化工业集聚区的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既保住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区域布局重点依托玉铜松循环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建设六个工业园区,即玉屏承接转移产业园区、大龙经济开发区、万山特区转型工业园区、XX市灯塔工业园区、大兴科技工业园区、松桃工业园区;围绕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规划布局六个工业园区,即沿河产业工业园区、德江产业园区、思南乌江航运船舶制造产业园区、印江自治县产业园区、石阡县新型工业园区、江口县凯特产业园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四、主导产业壮大以特色优势金属工业为基础的新型材料工业。按照发挥优势、扶优扶强的思路,提高锰产业的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锰系列动力电池材料,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到2015年锰系列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建成全国重要的锰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鼓励支持资金雄厚、技术开发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钒产品深加工,建成7——9个采冶一体化钒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力争把钒产业培育成为工业新兴支柱产业。支持电解铝生产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铝型材加工。“十二五”末,以锰、钒、铝加工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提升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水、火”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