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性文本答题技巧1.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概括:若有示例,结构上尽可能与示例一致,主语也尽可能与示例一致。公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必要时,要加上能体现人物性格或中心思想的关键细节)2.说说题目的妙处(题目能不能改成其他)。A.先说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如:对偶;顶针;比喻;引用;双关(表面意思是什么,这里暗指什么);拟人等;B.形象地概说了漫画(或文章)内容;(若文章题目,可能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用)C.揭示出什么寓意或讽刺了什么或作品流露出什么情感。(极具有讽刺意味。)注:有的是漫画题目,有的是现代文题目,答题方法一样。3.品味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议论性句子: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议论,回答为什么?(往往文章中有)再回答给我们什么启示?(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描写性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或描写技巧(运用XX、XX等叠词;运用XX、XX等一些列动词;运用XX、XX等一系列形容词),从哪些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哪些方面(如:声?色?形?味?),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出作者(或XX)什么情感(喜爱?讽刺?赞美?愤怒?)或表现出作者(或XX)什么性格。与上文什么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什么内容埋下伏笔(为下文什么样的情节逆转埋下伏笔)?注:有时有几种修辞手法,而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不同,最好分开表达(例:考试说明P31.7(1)题)有时加点词语有几个,而所描述的对象不同,或所再现的特点不同,那么,也请最好分开表达(例:《滚铁环》阅读理解)有时加点词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是因为词语形容的对象并不一样。(例:考试说明P31.7(2)题,从不闲着形容土地;难得清闲则形容人;只需点明,它形容的分别是什么对象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