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专题七选修部分第1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考点解读1.掌握中西方古代史上的四次著名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改革措施、特点及评价。2.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以及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出现了宗教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要注意从背景、改革措施、特点及评价等方面去掌握,从而认识到改革道路的多样性。3.中西方之间的改革既具有相似点,又具有差异性,要注意总结改革的规律。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学法指导1.注意从背景、性质、改革内容、结果和评价等方面梳理每场改革。注意把改革的背景和改革的措施有机结合,从而做到正确评价改革。2.注意将不同类型和同类型的改革放在一块,从背景、措施、结果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改革具有的异同点。3.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特点:既有考查教材以外的知识点,如王莽改革等;也有考查教材必修知识的拓展,如清末“新政”等。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高考真题探究【例题1】(2013·江苏)(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历史高考调研高考调研【例题2】(2013·山东)(10分)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